优秀美术作品进教材
路有多远
■刘昌玉
日前,吴为山提出的关于“推进优秀美术作品进教材,借美育之力树立中小学文化自信”的提案,引起了不少美术工作者的共鸣和支持。
当前我国从基础教育阶段到国民教育序列中,对美术教育的重视不够,美术课程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美术教材使用不统一,无论统编还是省编教材,对于优秀美术作品确实存在如提案里提到的“介绍不系统,阐释不充分”的问题。蓦然回首,我们发现优秀美术作品被束之高阁,美育作用未被充分挖掘是不争的事实。
优秀的美术作品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能潜移默化地激发人们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让人感受山河的壮美,历史的悠久和人文的醇厚。尤其是在青少年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还未成型之前,人类文化宝库中优秀的美术作品对于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和审美情操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早在南齐时期,绘画理论家谢赫在《古画品录》里就对绘画提出了“明劝诫,著升沉”的社会文化功能认识和定位,蔡元培将美术纳入现代意义的中小学教育体系中,后有鲁迅、徐悲鸿为代表的文化精英们以美术为武器推动当时的社会革命和文明进程,用超前的眼光和实践印证了美术的力量。可以说过去的一个世纪里,美术创作和美术作品承担了美育的重大作用,美术成为美育的核心力量之一。然而,今天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经济型、工业型和科技型社会里,实用主义成为至上的社会准则,反应到学校教育里就是一定程度上存在重科学,轻人文;重实用,轻精神的弊端。当前我国教育中人文教育和美术教育不经意间被淡化,美术的美育功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弱化现象,凸显了加强人文教育的急切性。美术教育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美术作品又是美术教育的核心路径,通过优秀美术作品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是行之有效的道路。
我们不能漠视美术学科的形象化特点在引导学生形象思维上的先天优势和作用,不能把历史长河中留下来的卷帙繁浩的优秀美术作品仅仅陈列在展馆之中,被动地发挥作用;而应该让那些优秀的美术作品主动走出藏馆,最大限度地面向大众,使之成为进行德育和美育的较好途径,从这个意义上看,吴馆长提出的让优秀美术作品进教材的议案无疑具有现实意义和前瞻性。
据了解,目前从小学到高中的美术教材(人教版为例)中选录的优秀美术作品不过数十幅。虽然优秀美术作品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但是在中外美术发展的长河中,那些经过时间筛选的,为专家和大众所公认的优秀作品多如星辰,两相比较,可以让我们认识到优秀美术作品进教材的迫切性。其实,优秀美术作品进教材并不存在技术性的难题,而是需要具体的措施保障和一以贯之的行动。根本上讲,该项工作的滞后还是各方在思想认识和顶层设计上的不足。
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优秀美术作品进教材,绝不仅仅是指让优秀美术作品进美术教材,完全还可以解放思想、拓宽思路,把它们适时地编入诸如语文、品德、文学、历史、政治、乡土等等其他课程。也不仅仅限定在我国绘画领域,中西方在雕塑、工艺、设计、建筑、非遗技艺等方面的优秀成果都可以选编入教材。还不单单在基础教育领域,成人教育序列中也可以考虑将美术欣赏和美术文化传播作为人文素养的重要方面进行普及性教育,把优秀美术作品欣赏课程范围扩展到成人教育各专业。更长远地看,优秀美术作品进教材容易,但进了教材还要进课堂,最终把优秀美术作品中蕴含着的人类进步精神和优秀品质融进一届又一届学生,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里,真正实现美术作品“成教化,助人伦”的功能,才是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所以说,优秀美术作品进教材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育部门、教材编订、大纲起草等各方的努力合作。看似简单,想要真正达成共识让其尽可能多地、系统性地编排入教材,实则路还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