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的孩子”长大了
透视自闭症儿童的艺术疗育
■本报记者 黄俊娴
4月2日,杭州赛丽美术馆,一场特殊的美展正在举行,因为展出作品有一个引人注目的标签:“来自星星的画语”,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170余幅画作出自一个特殊的群体——自闭症儿童。在杭州师范大学艺游学研究院的支持下,画展还加入了马赛克众游、大虫洞、光舞等现场互动,以艺术为途径,让“不可能”成为“可能”,创新诠释艺术教育的功能与价值。
除了主办方和到来的嘉宾,可能许多人不了解的是,从2008年开始,联合国确定每年的4月2日为“世界自闭症关爱日”。正是因为11年前设置的这个节日,促成了这一场特别的艺术活动。
——编者
有这么一群孩子,我们只能远远地看着他们,却很难走入他们的世界。他们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像星星一样孤独。他们就像是“星星的孩子”。
自闭症,又被称为孤独症,是一种起病于婴幼儿时期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社会交往、语言交流障碍和刻板的行为举止。近年来,以艺术作为媒介的疗育方式,正逐步广泛应用到培智学校和特殊儿童康复中心的自闭症儿童生活中,成为特殊教育和心理治疗的趋势。在世界自闭症日到来之际,各地有关自闭症孩子的画展也纷纷开展。3月30日,在中央美术学院举行的“灯塔国际公益影像节”上,北京市健翔学校十余名自闭症儿童创作的60多幅画作亮相。4月3日,孤独“雨人”的美好视界——自闭症儿童绘画疗育项目文献与作品展在张家港市美术馆举行……
以尊重特殊为基础的艺术疗育
3月30日,记者走进了杭州康乃馨儿童康复中心,在这里有170名学龄前孩子,其中80%患有自闭症。学校以孩子自闭症的程度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班。在高级班里,孩子们正在做一个“马赛克游戏”,他们每人拿数十张一种颜色的黏贴纸,贴在画了格子的纸上,以某种规则在格子里面重复贴纸。
杭州师范大学美术教育专业的周霄雯,在这里志愿执教已有六个学期。她告诉记者,重复贴纸对于自闭症孩子来说没有任何障碍,因为他们喜欢重复的动作,所以做得很好。相比较前一次课,这次已经有孩子能够自己选择规则,贴出属于自己规则的马赛克规律。
马赛克动画项目是杭州师范大学“艺术无障碍”公益团队研发的艺术疗育方案之一,2016年以来,他们一直在试图用艺术治疗解决自闭症难题,已经先后服务四所自闭症康复机构。“艺术无障碍”项目发起人胡俊博士告诉记者,自闭症孩子核心问题就是社交障碍,马赛克动画把社交行为添加在艺术行为当中,让孩子们去共同完成,这样不但能锻炼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而且会增强社交能力。用艺术的方法,以尊重特殊作为伦理基础,激发内在动机作为疗育的机制,区别于“应用行为分析”的艺术疗育模式。
与每年4月初前后关注自闭症艺术活动的丰富多彩相比,自闭症儿童的教育困难、艺术治疗复杂性问题,现在还更多地处于摸索和实验阶段。目前,浙江省要求每个区都要有一个特殊学校配套,接收8周岁以上的孩子,让他们享受九年义务教育,包括自闭症患者,跟别的孩子一起上课。虽然特殊儿童正获得社会越来越多关注,国家相关部门也有了更多的支持,但自闭症的孩子还是面临学龄后无学可上的问题。“正常学校收不了,特殊学校是针对所有的特殊儿童的,不仅仅是针对自闭症的”。在杭州康乃馨儿童康复中心校长葛双印象中,症状比较严重的一些孩子,都没有进入正常的学校。即使学龄前康复到可以正常入学,但如果没有接受专业的针对自闭症孩子的康复教学,他们甚至还会退步,不得不退学。那么这些学龄后的孩子们该去哪里继续接受康复与教育?
而作为民营的非盈利性康复学校,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甚至是步履维艰的状态。“我们康乃馨于2003年创办,是浙江省第一家,也是国内前面几家开办的。中国最早自闭症康复中心起步也在2000年左右。”葛双校长说,康乃馨儿童康复中心创始人的女儿,正是自闭症患者,“他是为了自己的孩子才办的这个学校,要不不会办的。因为这个学校要不断往里投入资金,还有很大的缺口。要维系这么多孩子的入学,这么多老师的工资,光靠学费真的是不够的。”
不必贴的“天才标签”
面对自闭症儿童丰富多彩的画作,不少人表现出由衷的赞叹。尤其是一些关于自闭症的著名影视作品,如《雨人》、《地球上的星星》等,在影片里,自闭症患者甚至被当做是有特殊才能的人。就绘画而言,因为“他们眼中的色彩,和我们普通人看到的并不一样,太阳可能是蓝色的,草地可能是红色的,所以在配色上,他们会采用他们认为对的颜色。”过去曾举办的画展中,也有美术界的专业人士认为孩子的书画作品,充满了想象力。“如果不提孩子们的身份,单单拿出这么一幅画,一定没人知道是自闭症孩子的作品。”
但现实也许并不那么乐观。北京儿童医院保健中心主任刘莉认为,只有不到10%的人拥有特殊的能力,也就是在某些方面表现出的水平要远超出一般的孩子,如机械记忆、数字、绘画、音乐等,这类人群又被称为“高功能孤独症”。“很多的孩子其实笔都拿不好怎么画画,他们需要解决的是生活问题,并不是真的是往艺术方面去发展。”
葛双坦言,在他执教的十多年里,几乎没有发现过“天才”。不可否认,在诸多自闭症儿童里确实会有极少数具有特殊天赋的孩子,但是在中国近千万的自闭症患者中,这只是小概率。如果我们非常笼统地给自闭症群体贴上“天才标签”,那么确实有可能会让更多的人去关注这个特殊群体,却也忽略了他们最基本的问题——社交障碍以及生活自理能力的缺失。只有让大众关注到自闭症孩子最基础的问题,跟他们融合、互动、扶持、帮助,最终才能有效解决基础的社会性问题。 (下转第2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