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26版:书法

学不足三者
终不能灵妙

理论与实践关系
刍议

  现代视觉心理学、艺术心理学、人体工学、运动力学、造型结构学、美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规律,本身和书法艺术实践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学点这方面知识,可以提高人的认识水平,开阔眼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吸取前人书论中的精华,给书法实践以指导。

  中国书法以特有的造型符号和笔墨韵律,融入人们对自然、社会、生命的思考,从而表现出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人格精神与性情志趣的一种艺术实践。中国书法伴随着汉字的产生与演变而发展,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性符号。历代书论就是人们对书法实践认识的反映。提纲挈领、言简意赅的汉代蔡邕的《书法九势》,论述面广、后人赞其深得书法旨趣、被“操翰者奉为指南”(清《四库提要》语)的唐代孙过庭的《书谱》等都是比较系统、具有真知灼见的论述书法的文章。

  苏轼“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灵妙”的说法,指出了理论知识的学习对书法实践的重要性。对于当代学书者来说,虽然学书的目的各有不同,但只要真正喜爱书法艺术,期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实践有所成就的话,与时俱进、德艺双修是重要课题。对于书法学习,实践是第一要义。书写实践经验的积累既是创作的必然要求,也是理解、鉴别前人书论的重要前提条件。

  从前人的书论中汲取有益的经验,古为今用,不是容易的事。主要原因一是书法实践本身的复杂性;二是自身书法实践经验的不足,缺乏认识基础;三是语境不同,古代书论文义艰涩难懂。前人习惯于从自身经验出发,多采用象征和比喻性的陈述,缺乏科学严谨、富于逻辑的系统表述,因此一些书论显得较为零碎、笼统而模糊,尤其是论述书法用笔,甚至相互矛盾,这些造成了后人解读的困难。

  提高阅读前人书论的能力,吸收其中的精髓要义,除了努力进行书法实践、良师的引导、勤于思考外,积极学习新的科学、文化、艺术理论知识不能缺位。这既能增广见识,也可以激活联想,启发我们结合自己的书法实践,尝试从新的角度去学习领会书法的意义。科学家发现,人脑的镜像神经元不仅与行动有关,而且与意图、情绪有关。当一个人看着别人完成某个动作,比如说用脚踢,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模仿该动作并提供一个预期会发生什么的模板。

  依据这项科研成果,我认为可以理解和解释许多文化艺术,包括书法艺术关于学习传承、创作发展的一些现象。如我们主要通过临摹碑帖来学习书法,但我们无法穿越历史,看到当时真实的书写情景。字形结构可参照历代书法经典碑帖进行临习模仿,但书法用笔则下意识地依自身固有的书写经验模板回溯、揣摩、想象来模拟。对于现代人,我们缺乏毛笔书写的经验储备,其结果自然是笔不达意,影响到法帖中书法神采的表现。

  在当下全媒体时代,学书人通过视频可以亲眼看到现场书写情境,这比以往一门心思的自己临摹碑帖的学书环境要好些,但如果学书者实践的积累不足、缺乏书理的学习和思考,还是会出现问题。一是难以辨别他人书写演示的优劣正误;二是自己写时可能又是老调重弹。了解了我们与生俱来的学习模仿能力机制的利弊长短,促使自己开始有意识地探讨毛笔工具的特性,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实践,努力克服自身不良习惯的影响干扰,逐步建立起与笔性相应的新的书写习惯、从而能够更近地感受到书法的美。有了这样的认识和实践体验,再去看前人的书论,多少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一些妙论,并影响自己的书法实践活动。

  同理,书法实践和书论中的一些重要概念、术语和方法,单从字面上理解,难以体会其具体含义和重要意义。但当有了实践经验的积累、思考及碰到的困惑,通过多方面的学习,借助他山之石,触类旁通,就能启发我们换角度来思考这些问题。


美术报 书法 00026 学不足三者
终不能灵妙
2019-04-06 美术报2019-04-0600011;9804486 2 2019年04月06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