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06版:时评

优秀美术作品进教材,究竟多重要

  美术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美好心灵,以及一个人的艺术观、审美观、世界观、价值观等,有着不可替代的现实作用和意义。特别在中小学阶段,接受良好的美术教育,对孩子们的身心健康成长,甚至性格塑造、人品修养等,都将起到难以估量的影响。因此对吴为山先生关于“推进优秀美术作品进教材,借美育之力树立中小学生文化自觉与自信”的两会提案,笔者举双手赞成,认为十分必要且紧迫。

  虽然近几十年来,我们一直在强调育人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直言不讳地讲,在美育方面,我们做得还远远不够,甚至从总体来看,美育仍然是整个教育体系中最为薄弱的环节。由于受到各种主客观原因的影响,尤其在中小学教学中,甚至连最基本的一周一次美术课都保证不了,经常会被“主课”给挤占。也就是说,美术教育在很多地区、很多学校,根本就没有真正实施起来,那么可想而知,整个中小学美育的现状又会是怎样?

  去年,习总书记在给中央美术学院8位老教授的回信中,再次提到了美育的重要性。回信随即引起了艺术圈的广泛热议与共鸣。笔者认为,当前的确到了应该严肃、认真、扎实、全面开展美育工作的时候了,因为社会的整体审美水平已开始令人担忧,低俗、庸俗、恶俗等现象屡见不鲜,很值得警醒和反思!当然,这也是美术圈不断有艺术家提出“美盲”问题的根源所在,他们正是基于对当下诸多不良问题与审美风气的批判和担忧。而美盲问题也确实应该被充分重视起来,从娃娃抓起,从中小学生美术教育抓起,这或许也是真正实现美术普及与美育水平整体提升的最直接、最有效、最根本的途径。

  其实对于学生来讲,摆在他们面前的始终有两本“教材”,一是课本,即所谓“死的教材”,一是老师,即所谓“活的教材”。两本教材的作用和意义不言而喻,同等重要。那么对于优秀美术作品进教材而言,这里也便涉及到教材的编写能力,以及教师的教学能力两大方面。

  首先对于教材的编写,如何选择优秀作品,用什么标准选择,以及怎样平衡好传统美术与当代艺术、中国美术与西方美术之间的作品比例关系,这一点非常重要。笔者认为,既要选择能够真正代表中国文化、中国美学精神与时代风貌的优秀作品,以此来有效传递中国核心价值、中国审美内涵、中国蓬勃气象,同时也要选择西方不同时期重要流派的代表性作品,以此来启发和增加学生对西方,以及世界美术的认识与了解,从而做到“知此知彼”。但遗憾的是,至今笔者还没有发现一本真正适合中小学生使用的生动、有趣,并且具有发散思维、开阔视野与启蒙意义的基础性美术教材。当然,这也要求编写组在编写教材时,既要体现出科学性、严密性、经典性的特点,又要彰显出可读性、趣味性、实用性的一面,既要把握好中国元素、中国符号,又要兼顾好国外美术作品的介绍和传播,唯有如此,方才显得更加客观、完整与合理。

  此外,对美术作品的界定,也不要单单局限在绘画本身上,还要有其它形式的呈现,比如书法篆刻、建筑与雕塑、工艺美术与民间艺术等,以此来打开学生们的认知视野和审美维度。当然,对于这本“死的教材”,我们也不能有过高的要求,毕竟课本有它自身特点的一些限制。但对于“活的教材”,即作为专业老师来讲,却应该注意到这一点,应该在此基础上有着更多的拓展和发挥,来弥补课本的某些局限,要能够结合实际生活情境,灵活丰富地开展教学,不仅有对学生的理性讲解、指导,还要有感性的互动、实践、体验等环节,要特别加强对学生感受力、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激发和培养,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被动接受相关知识,到主动进行审美的兴趣学习与自觉转换。

  换句话说,作为专业老师,要从教材出发,通过重构知识点,或带领学生到博物馆、美术馆等场地进行现身说法,或通过与艺术家的互动、交流,让教学变得更加多元且富有成效。也就是不仅仅让优秀美术作品进教材、进课堂,而且要让它们“来到”学生眼前,完美展现在学生们的感官生活中去。

  众所周知,美育是贯穿人一生的教育,需要终身去陶冶、学习。虽然中小学只是美育的基础阶段,但却是最为关键的一个阶段,会对人生起到十分重要,乃至根本性的奠基作用与长久影响,因此务必要予以高度重视。当然,对于成年人的美育工作也同样不可或缺。换句话讲,优秀美术作品不仅要进入中小学教材,还要以各种方式进入成人视野,有机融入到公共生活,真正发挥其应有的社会性功能,只有这样,中国美育的全面普及,全民审美素质的大幅度提升,才会指日可待!


美术报 时评 00006 优秀美术作品进教材,究竟多重要 2019-04-13 9878392 2 2019年04月13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