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31版:砚边

文章导航

西双版纳纪行

  在傣历1381新年之际,前往西双版纳是我们事先未曾料到的。我们这些来自浙江的书画家,首先是怀揣着参加热带雨林修复活动的公益情怀,走进神秘的西双版纳。

  谷雨那天,画家梁平波通过微信发来了他的国画新作《七彩云南傣家女》,这是他刚刚结束西双版纳之行后回顾整理的第一幅作品。

  傣族是西双版纳主体民族,这里还有哈尼族、基诺族等少数民族。在傣族语言中,“西双”为十二,“版纳”意为一个行政区域,这个传统的、对我来说具有强烈音乐节奏感的美丽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一大早,我们就赶到曼掌傣寨,按计划是要在这里写生,收集创作素材。可是,寨子里空荡荡的,几乎见不到人,经打听才知道人们都去其他寨子赶摆了。赶摆是傣族民间习俗,有点类似中国北方的庙会活动。傣族赶摆规模不一,有的以寨子为单位举行,有的几个寨子联办。原来,傣历新年即将来临。

  既来之,则安之。书画家们远道而来,当然不会轻易放弃难得的采风机会,大家围着寨子里的干阑式建筑转了又转,几位留在家里的老咪涛更是成了香饽饽,在相机面前安静地被“咔嚓”。对了,“老咪涛”是傣语,意思是老年妇女。有一位老咪涛显然更有见识,在我们好奇的目光中悠然地哼着小曲。

  事实上,西双版纳各民族都能歌善舞。我们便是在基诺族的歌声中来到基诺人的山寨的。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里,生活着汉族和55个法定的少数民族,基诺族是目前中国最后一个被国务院批准的民族,有2.51万人。

  基诺族服饰色彩分明,红、蓝、黑特别夺目,尤其是女性头上尖顶式的披肩帽造型独到,有着强烈的设计感和表现力。中午时分,我们在攸乐山亚诺寨一户人家饱尝了最地道的基诺族饭菜。

  穿梭在西双版纳典型的热带雨林中,书画家们很忙碌,如饥似渴地用各自的方式记录着所见的景观。神秘的大自然真是一方兴奋猛药。

  但是,也许这并不是西双版纳的全貌。

  当然不是,我们才走了区区几个地方。整个西双版纳大着呢!这里还有许多知识有待来自远方的我们去了解。比如,山地热带雨林。

  来到西双版纳之前,我以为这里到处皆是茂密的森林和五彩的阔叶。事实并非如此,在许多游人罕至的山地,扑面而来的是大面积的绿色沙漠。那里只有一种绿色——橡胶树之绿。长期单一化的人工种植形成了一种近乎病态的美,上不飞鹰,下不游蛇,缺少了勃勃生机。

  几年前,青年张锡炎辞去了中央电视台的工作进入西双版纳。他先后带领两千多人体验了西双版纳的非典型景点,让人们对“反差”一词有了直观的认识,从而多多少少产生了“修复”的理念。如今,小张的身份是西双版纳州热带雨林保护基金会理事。我们这些书画家在他的导引下,跋山涉水,目睹了美丽背后的尴尬,心情变得有些复杂。于是,对小张的工作肃然起敬,实实在在理解了热带雨林修复活动的意义。

  海拔1000米左右的基诺乡老巴飘寨,条件本不适合橡胶种植。由于缺乏应有的知识,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当地人毁林开荒,种植了大面积橡胶树,既破坏了雨林生态,也因为地理因素导致的橡胶质量问题没有获得预期的经济收益。现在,张锡炎他们正在努力动员乡亲们放弃橡胶树,改种多样化树种。小张策划各种活动,筹集资金,让乡亲们能够在新的种植劳作中收获经济保障。

  小张的热带雨林修复活动其实还有很多,包括救助生活在雨林中的亚洲小象计划等等。他一个人根本忙不过来。

  小张的努力已经有了效果,一些山地上植的橡胶树已经被嫩绿的树苗替代,乡亲们开始加入了种新树护新树的行列;小象们在现代化的救助站接受悉心呵护,准备着回归大自然行程。全国各地的志愿者纷至沓来。浙江的书画家们也在这里留下了志愿者的足迹,尽管时间比较短暂。

  今年75岁的画家梁平波,上个世纪60年代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以描绘少数民族人物形象著称画坛。因为个子比较高,周围的老师、同学和朋友都称他“大梁”。在西双版纳,大梁可是我们这些书画家中的“大梁”,他带着大家在基诺荒山上挥锄植树、捐献善款,并且积极为热带雨林修复和小象救助计划献计献策,其热度一次次感染了同行的书画家们。

  如果说,我们到达西双版纳时怀揣着参加热带雨林修复活动的公益情怀那只是抽象与模糊的概念,当我们告别西双版纳的时候,那情怀业已具体而且炙热。书画家们说,还会再来,用心拥抱西双版纳,绘制更新更美的画卷。

  美丽的西双版纳经过傣历新年泼水节的万众祝福之后,一定会愈加光彩夺目。


美术报 砚边 00031 西双版纳纪行 2019-04-27 美术报2019-04-2700009;9959782 2 2019年04月27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