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06版:聚焦

文章导航

艺术公共课资源稀缺 成选修课中的“秒杀款”

大学艺术公共课现状调查

  日前,教育部印发《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各高校要把公共艺术课程与艺术实践纳入教学计划,每位学生须修满学校规定的公共艺术课程学分方能毕业。大学公共艺术课开设的现状如何?大学生对公共艺术课的态度又如何?为此,记者采访了浙江传媒学院、浙江财经大学、浙江工商大学、山东青岛大学等学校的公共艺术课授课教师。

  被“秒杀”的艺术公共课

  浙江传媒学院公共艺术教育部负责人蔡罕教授告诉记者,目前浙传开设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包含中国画、书法、绘画、音乐、舞蹈、戏剧、戏曲、影视鉴赏和实践总计30多门,不过目前都为选修课程。蔡罕表示,早在2015年,学校就把艺术必修写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中。但在执行的过程中,有一定的困难。因为目前公共艺术课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意见》出台以后,学校也很重视,最近也在不断加大公共艺术课老师的引进力度。

  公共艺术课属于所有选修课中的“秒杀款”,每次到网络选课那日,学生都会盯在电脑前坐等放课。每个学生原则上只能选一门公共艺术课,每一门课招50人,大多都超员。除了学生对艺术课程的热情外,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课程资源的短缺。

  师资力量不足,无法满足学生对公共艺术课的需求是很多学校面临的现实问题。据了解,就浙江省而言,公共艺术课程开设很全的高校并不多,高校的艺术资源和师资力量也存在不足。蔡罕老师所在的浙江传媒学院公共艺术部也正准备尝试通过录制视频,做精品视频课程,来满足学生的选课学习要求。“如果把一些课程做成视频的话,学生在网上可以选课,那就可以解决一个普及的问题了。”

  拓展实践类艺术公共课堂

  曹桢在浙江财经大学从事公共艺术教育工作已有10多年。在他看来,学校也越来越重视公共艺术教育,很多方面在不断加强。比如经费愈加充足,开展艺术教育需要的场所、设施正逐步完善;与艺术家、艺术机构、社会团体的联系也愈加密切。“从我指导学生艺术团和艺术类社团的情况来看,大量非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对艺术类课程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尤其对实践性强的艺术类活动更加感兴趣。”怎样让理论与实践结合,使学生学有所得的同时保持兴趣,是他们学校老师正在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以浙传蔡罕所教的书法鉴赏课程为例,他坦言,一般艺术公共课确实以理论为主,实践为辅。但是如果学生对书法实践感兴趣,后续还开设了书法创作的实践课。有兴趣并且有基础的学生,可以继续学习书法。同时学校也有艺术社团,总之学生有艺术爱好,学校尽量满足他们的学习要求。“对于喜欢学书法的学生,学校课堂的投入也比较大。如最近开设的书法创作课,原则上是一晚上两节课,但学生基本上都要学到三节课的时间才肯走。”

  对公共艺术教育来讲,这种普及性的艺术教育,授课对象不一样,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肯定也不一样。蔡罕以学书法为例,他认为对于专业的学生来讲,可能更多的是教你怎么写,但是从公共课的书法鉴赏来讲,更多是讲为什么这么写。所以更多是一种人文素养的教育,起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最核心的还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学生存在学习目的功利化倾向

  诚然,面对“奇货可居”的公共艺术课,也存在部分学生不愿投入太多时间,缺少足够认知的现象。青岛大学公共艺术课的教师闫巍表示,在现阶段社会发展整体环境的影响下,部分学生存在学习目的功利化倾向,过于追求效果的直接性和现实性。对于以培育人文素养为核心的课程,学生不能从根本上真正意识到其对于完整人格塑造的重要性,对于职业、人生发展看似无法产生直接影响的公共艺术类课程,浮光掠影的应付性学习现象普遍。教学无法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兴趣,更不能充分体会并理解艺术活动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内涵。

  闫巍表示,这可能源于现在的学生长时间里在中小学教育,特别是以应试为目的基础教育中,对于艺术类课程的实质性疏忽,使得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认知偏颇,轻慢艺术。想要在课堂教学中纠正成年学生的某些价值观念,更改其对于艺术的固有认知,存在一定困难。希望在整体的社会文化氛围营造中,能够实现对于学生乃至公众的积极引导,使其充分意识到艺术行为的重要性,从而给予相关艺术课程及活动以真正的欣赏、理解与参与。

  诚如浙江财经大学吴智斌所言,公共艺术课,是把最能体现人类知识体系中跨学科性的人文社科知识提供给非艺术类专业的学生,为他们相对刚性的专业学习中注入一种柔化剂,并教给学生溯及人之共性的人文艺术情怀,从而达到“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效果。


美术报 聚焦 00006 大学艺术公共课现状调查 2019-04-27 美术报2019-04-2700010;9976801 2 2019年04月27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