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1版:要闻

文章导航

筑基山东油画史

——山东艺术学院教授张洪祥的从艺从教之路

  我的艺考故事(十)

  时代在变迁,但追艺之路却从未停步。为致敬每一位“为艺术战”的追梦人,本报推出“艺考故事”专栏,现向各年龄段曾参加过美术高考的读者朋友发出邀约,欢迎来稿与我们分享艺考路上的难忘经历与故事。

  (可回复至美术报官方微信,或发送邮件至:msbxwb@163.com。)

  筑基山东油画史

  ——山东艺术学院教授张洪祥的从艺从教之路

  ■宋庆文

  张洪祥的绘画启蒙得益于地缘的浸酝与人缘的影响。他出生于文化名城潍坊,在小学时即受到图画课老师张建时的影响,后来升入潍坊二中,还担任了美术小组组长,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美术小组长”或许算不得是多么值得炫耀的头衔,但对热爱画画的张洪祥来说,这足够坚定他立志学画的念头。那时候潍坊很少有画油画的,张建时画的也是国画,但他受同乡留洋画家陈铭图的影响,所以画面中多少会有油画造型的元素,正是这一点与其他国画不一样的部分,对幼年的张洪祥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也正因如此,张建时格外喜欢张洪祥,经常将自己珍藏的画册拿给张洪祥一同观看。少年时代的张洪祥每天携着画夹赋彩于白浪河两岸和田野集市之中。

  1959年18岁的张洪祥以优异的成绩同时考取了中央美术学院和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他在中国两所最高艺术学府中徘徊不定,直到听闻浙江美院要来几位留苏的老师,当时整个艺术界对苏派绘画极为崇拜,所以最后张洪祥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浙江美院,在那里他接受到了那个时期最先进的正规学院训练,从肖峰、宋韧、全山石、汪诚一、于长拱等老师那里得到了地道的“苏派”技法真传,这不仅确立了他的现实主义艺术倾向,也奠定了其艺术生涯的基础。

  浙美求学期间,张洪祥过得十分贫苦,以至于连基本的绘画材料都经常买不起,这时候的他显现出了作为潍坊人心灵手巧的特质,潍坊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手工业城市,在这个城市里的人们似乎基因里就有着极强的动手能力。买不起画布,张洪祥就将自己的床单撕掉,绷到内框上;没有钱买颜料,就干脆把米粥一层一层刷上去做油画底子,即便如此,他在班里也是画得极好的。一次,正在浙江美院讲学的罗马尼亚专家博巴教授到油画教室看课,他指着身材瘦小的张洪祥和他的作业说:“这个学生很会造型”。张洪祥画起画来经常不分昼夜,灵感一旦来了,他哪怕不吃不喝不睡也要把画画完,所以大家都称他“画疯子”、“拼命三郎”,在他身上满怀着对艺术事业的真诚,对油画事业的热爱。那时候班里有几个同学是附中上来的,基础打得好,但张洪祥通过自己的努力,追上并超过了他们,大学时代,他的作品是学校收藏最多的。

  1962年张洪祥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部队上负责文艺宣传工作,这使他有机会大量接触连史、军史以及众多的英雄战士。在这期间,他画了大量的军旅生活速写和素描。部队生活的实践为他后来的军旅题材创作积累了众多素材,转业到浙江展览馆后不久,他就完成了巨幅军旅题材创作《过雪山》,在浙江美术界获得了普遍好评。

  1973年张洪祥调回山东,先后任职于山东五七艺校、山东省艺术馆、山东美术馆,这期间他完成了《节节胜利》《艰苦岁月》《斗霸》等重大历史题材创作。1979年,山东艺术学院招收首批本科生,张洪祥成为美术学科油画学术带头人。在教学过程中张洪祥暗下决心,要改变山东只会画固有色的“土油画”,要让山东的学生们学会用“色彩”去画画。学生王衍成谈到对油画色彩的认识时曾说:“张洪祥老师为我们形容油画的色彩叫黄兮兮、绿幽幽,‘幽幽兮兮’实际上是让我们辩证地看待色彩问题,在时间和空间中去理解色彩的矛盾,把握色彩的统一性。张洪祥老师的油画色彩很神秘也很微妙,虚虚实实又有力道。他的绘画对形体的把握,对空间的把握,对视觉的把握,对色彩整体性的把握都做到了极致,画面渗透出一种灵魂的力量,那是一种难以言喻的穿透力。”

  张洪祥改变了山东“土油画”的面貌,他将浙美的油画教学体系带回了山东,但他同时也意识到只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艺术规律的言教是不够的,以创作实践去引导学生同样十分重要,老师们的创作实践经验和作品自身的技巧和力度,无疑能够为学生创作能力的提高和创作思想的成熟起到“强催化剂”的作用。这一点也是他在做学生时深刻体会到的。80年代张洪祥创作《长街行》时,79级的很多学生都参与其中扮演了模特角色,仅小草图张洪祥就画了近百张,他有自己的创作方式,先画无数张构图小稿,最终的小稿定型以后,再去补充素材,再画素描稿,这个过程是一遍一遍进行的。这一点深刻影响了学生闫平,闫平曾谈到她在完成大幅创作时,采用的就是张洪祥的小稿调整方式。

  张洪祥影响学生的不仅仅是创作技法,更重要的还有创作态度,对于画画,怎样才算是热爱?是浙美求学时的“画疯子”,亦是教学之余创作时的“苦行僧”。在他的影响下,学生们也创作出大批优秀作品,王沂东的《沂蒙新春》、王力克的《雀巢》、闫平的《母与子》、杨庆义的《崂山女》……这些作品实际上已经成为今天创作教学的优秀示范和活的教科书。作为新中国培养起来的油画艺术人才,张洪祥在油画创作道路上一直执着而又坚定的行进着。从《斗霸》到《村头》再到《长街行》,它们都是那个时代的缩影,张洪祥用其油画创作完成了一个完整的时代的造像,这是油画家的责任与担当,也是油画家存在的价值所在。他对重大历史题材油画语言宏大叙事性的透彻理解、对社会现实求真而朴素的关怀、认真而严谨的油画教育理念,深刻影响了山东的油画面貌,其油画创作也成为中国油画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


美术报 要闻 00011 筑基山东油画史 2019-05-04 美术报2019-05-0400008;美术报2019-05-0400009;美术报2019-05-0400010;10003807 2 2019年05月04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