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材的责任
■李力加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颁布后,随之进行的普通高中美术教科书编写,特别突出和适应新时期国家发展整体战略,强化阐述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文化经典、艺术经典,在系统介绍中国美术文化、弘扬中国历史传统经典方面,进行卓有成效的工作。
在新一版的高中美术教科书中,已经针对吴为山馆长提出的“加大中国经典的比重”方面,做出重大调整和具体落实。以《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高中美术教科书《美术鉴赏》(人美版)为例,有两个突出特点。
其一,坚持“讲好中国故事”的目标指向,立足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并蓄世界多元文化的原则。
教育是“以文化人”的过程,继承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是美术教育的天然使命。中华传统文化形成了中国社会特有的审美心理,美术鉴赏课程以本民族美术文化作为基石,继承、发展中华传统艺术文化特有的品格。为落实党中央“复兴中华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方针,教材在内容筛选时,对中外美术作品的比重做出较大调整,有针对性地增加、扩大中国美术作品的类型和数量,在版面比重上也积极扩充。中国美术作品的比例已经高达75%以上。如,专门设立一个单元“时代之境:中国现代美术”,单元页主作品为李可染《万山红遍》,单元情境、单元概述、关键词、学习前侧的引导作品为李向群雕塑作品《我们走在大路上》。在本单元“经典解读”鉴赏专栏中,同时刊载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开国大典》(董希文),《新中国诞生》(唐勇力),《日出东方》(赵方中),《东方红》(段江华)以及北京画院馆藏作品《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马泉)等5幅作品,旨在引导学生在对《开国大典》重点鉴赏和其他作品比较鉴赏中,对生活、对现实、对时代、对生命、对人生理想的感受、认识、理解、想象的视觉表达逐步提高认识,在“以情感人”的鉴赏过程中走向深度学习。又如,中国美术馆馆藏作品《天安门前》(孙滋溪),《当代英雄》(中央美术学院附中业务教研组),《粒粒皆辛苦》(方增先),《开采光明的人》(李世南),《重于泰山》(代大权、贺秦岭),《公元一九四五年九月九日九时》(陈坚),以及中央党校的群雕《旗帜》(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等,都在本单元里是重点鉴赏作品。教材还专门设计了传统经典美术作品的品鉴方式与标准等学习内容,帮助学生“理直气壮”地认识和继承中华经典美术作品。
其二,主题内容遴选的文化先进性。
从历史纵深、全球视野、政治意识、人民情怀、理性思辨、使命担当6个方面确立筛选作品的原则,坚持以中国精神、文化自信的视觉图像传达方式润泽学生的心灵。选择讴歌党、祖国、人民、英雄的精品力作,以及表现改革开放成果的优秀作品。体现教材带领高中学生在美术鉴赏学习过程感悟“走中国道路,重建中国精神”的价值引领。例如,教材编写结构上紧扣中国文化自信的精神要求,将民间美术作为单独一个主题设立单元,这在我国已往美术教材历史上是没有的。由此,鼓励美术教师选择、开发当地的、本民族的美术文化资源进入课堂,使学生的美术鉴赏学习与社区艺术生活、社会文明建设、民族艺术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发展紧密结合。在“匠心之用:雕塑艺术”单元中,以“秦始皇陵一号兵马俑正面全景”作为单元主题页展开图,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在“经典解读”鉴赏栏目中,用3个版面大容量鉴赏经典作品《人民英雄纪念碑》,对作品全貌、创作草图,不同主题的局部,进行描述、分析、解释、评价,并呈现创作场景图、创作样稿等,全面阐释中国的纪念碑雕塑艺术特征,是如何体现“人民”为主题的思想,彰显民族特色和民族精神,成为20世纪中国雕塑史上一座高峰。
综上所述,新编《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高中美术教科书《美术鉴赏》(人美版),已经达到吴为山馆长“两会”提案建议中“在教材的文本上突出‘中国意识’,体现中国精神、中国文化和中国元素”的要求。
作为高中学生必修课程的《美术鉴赏》教材编写,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立足新时代,放眼未来,将美术教育强国之初心、立德树人之恒心贯穿教材编制的全过程,精心架构高中美术新课程标准指引下的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在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情感、美术与文化、美术与其他学科的紧密关联中通过感知、体验、思考、探究、创造和评价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等美术学科核心素养,进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最终达成美术鉴赏独有的以美育人、课程育人、全面育人的目标,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才的艺术教育重大使命中,做出应有贡献。
相信,在语文、地理、历史等其他学科教材的编写中,中国历史传统经典美术作品及中国当代经典美术作品,讴歌党和国家可歌可泣的革命历史题材的美术作品都将在不同的学科教材中呈现,让学生在学科学习中感佩于中华民族伟大的创造和文化的深厚与灿烂,体悟革命文化的精神内核。在美育的力量感召下,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建立文化自觉和人生自信。
(作者为浙江师范大学教授、高中美术教科书《美术鉴赏》(人美版)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