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6版:书法

从西湖边的碑刻看非遗保护

  每年6月的第二个周六,是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主题为“非遗保护 中国实践”,口号为“在生活中弘扬,在实践中创新”“传承文化根脉,共筑民族未来”“非遗保护,你我同行”。

  作为世界遗产的西湖和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遗的金石篆刻,金石为西湖增添了历史厚重的底色,西湖为这些金石的存在提供了诗意,两者融合,交相辉映,彰显出杭城深厚的历史、文化及精神内涵。

  对于金石文化,如何在生活中弘扬?如何在实践中创新?本报记者采访了西湖申遗专家组组长陈文锦,请他从西湖边的碑刻出发,聊聊非遗保护的那些事。

  西湖碑刻有多少

  肇始于9世纪、成型于13世纪、兴盛于18世纪,2011年被列入新的世界遗产名录的“西湖文化景观”,是中国历代文化精英秉承“天人合一”的哲理,在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绘画美学、造园艺术和技巧传统背景下,持续性创造的“中国山水美学”景观设计最经典作品,因此,“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既有如画的风景,优美的传说故事如白蛇传说、梁祝传说、苏东坡传说等,又有历史古迹如岳王庙、西泠印社等。作为西湖非遗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发现、解读历史重要来源的碑刻,西湖边有多少?在哪里能看到?

  “西湖边的碑刻主要集中在杭州各文博单位中,如岳庙、西泠印社、浙江图书馆孤山分部就有许多碑石。其中杭州孔庙内的杭州碑林收藏最多,共有碑、帖、墓志等500多件;西泠印社也有不少,藏有浙江第一石:《汉三老碑》;西湖十景碑刻也是值得一提的,此外还有散建的碑刻,如苏轼在大麦岭留下的‘苏轼、王瑜、杨杰、张涛同游天竺,过麦岭。’”陈文锦表示,西湖到底有多少碑石,他没有完整地统计过,统观这些碑石,有官方的也有民间的,涉及到历史文化的方方面面,御书、史实、科技、法帖、绘画、儒学、宗教等诸多领域,是数千年杭州人民在文明创造中流传下来的珍贵文化财富,是整个西湖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西湖变化的过程,增添了历史感。

  在继承中,对金石进行梳理

  “在《武林金石录》(西泠印社的吴隐根据丁敬的残稿重新编撰)中,载录武林(现杭州)御书题刻、学宫碑刻、梵寺经幢、摩崖墓碑等各类碑刻铭文,是较全记录杭州碑刻的历史材料。但经过岁月的变迁,很多书上记载的石刻,现已找不到原碑或是被风化破坏得非常严重了,所幸还有拓片的存在。”陈文锦认为,拓片对研究石碑能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许多已散失毁坏的碑刻,因有拓片传世,才能感受原碑刻的内容及风采,但在这方面整理和研究还远远不够。“一方面我们要继承传统,篆刻艺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新的发展,但不能忘记对历史的发掘,对金石材料的研究。”

  哪些碑刻有拓片?有多少版本?藏于哪里?

  “在浙江省博物馆、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和文保单位中,或多或少都藏有一些,”陈文锦表示,如西泠印社,本身位于孤山,有着天然的优势,还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为宗旨,作为传承,社员们在精进自身金石篆刻水平的同时,更把保护、整理、研究这些珍贵的金石遗产当作己任,将其发扬光大。“各文保单位中库藏的拓片,也要像书画那样进行梳理,并且分档分级,如果能将其出版,那是再好不过了。”

  保护,也要与时俱进

  聊起这些石刻,陈文锦很是“遗憾”,随着时间的推移,风化、剥蚀在所难免,如何做到有效的保护,延长这个过程?

  我们常见的法子是在石碑外建亭子,做围栏,或是罩玻璃罩子。据陈文锦介绍,石碑外罩玻璃的做法很早就有,他还在文物局工作的时候就采用这个办法,这能有效地防止酸雨对石碑的侵蚀,阻止人为破坏,但现在看来也存在一些问题。“罩子中的石碑就像是人待在密闭的汽车中,在太阳照射下,里面温度升高,无法散热,反而加速了它的风化。”陈文锦建议,罩子不能密封,至少要留条缝让空气流通,或者是把石碑放在亭子或廊中,避免太阳直射。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在传承中利用。“来到杭州西湖,不妨多到‘花港观鱼’、‘郭庄’等西湖江南园林的代表地转转,往西湖的纵深处深入,去领略西湖的美。”

  (俞越)


美术报 书法 00016 从西湖边的碑刻看非遗保护 2019-06-08 美术报2019-06-0800011;10257797 2 2019年06月08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