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26版:鉴藏

收藏是优胜劣汰的角逐

兼谈收藏与鉴赏、交流、研究的关系

  收藏与鉴赏

  如果说收藏是一种富于高雅生活情趣、具有个性追求特征的行为表现,那么一见钟情之下,或痴迷或沉醉,不失为喜好的寄托,精神的皈依。

  收藏在当下社会兼具两大功能,一是投资理财,保值增值;一是陶冶性情,感知愉悦。孰是孰非,各有所好;何去何从,因人而异。但是,收藏必然与鉴赏相提并论,赏而不藏,等同参观;藏而不赏,无异封存。

  因为收藏,所以不惜倾囊购置,这是收藏者的共性表现。然而收藏以后,又有多少人愿意花心思、用眼光、动脑筋去欣赏品鉴呢?有人居为奇货,束之高阁,如同唐太宗搜尽王羲之墨宝后随之埋葬,不容外人觊觎;有人“独乐乐”,独自把玩,不许他人瞩目。凡此,显然与收藏、鉴赏的本义相去已远。

  当一个人的收藏心态出现这些问题或类似“亚健康”时,那么藏品的传世意义亦就丧失殆尽,收藏的结果终究也就成为一种可怜、可叹、可悲、可哀的怪癖了。

  收藏与交流

  或许“敝帚自珍”是一种调侃,“孤芳自赏”是一种戏谑,但归根结底是以个体为中心的自娱自乐的情感慰藉,这在重视和强调多元化发展的当下社会本无可厚非,然而就大众收藏而言,这种秘不示人的心理,弊多利少,且易给人落下“小家败气”的讥诟。

  不管藏品多么珍稀罕见,有多大的艺术和经济价值,还是为人们司空见惯,属于“下里巴人”,只有岁月的印痕、光阴的尘埃,其实它们都是政治与生活、历史与文化的高度浓缩,应该成为大众的记忆,情感的载体,这就赋予了藏品具有公共的、广泛的、交流的属性。很难想象,当一件藏品只为个体所有,变成一个人私有财产的物件之后,藏品本身固有的人文特性就难以淋漓地凸现出来,其种种价值亦将不能得到充分地彰显。

  将藏品与周边人交流,可以增强它的辐射力,扩大它的文化教育属性;与藏友交流,可以增长见闻,达到彼此提高藏识的作用;与文化机构交流,可以满足公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尽显藏品深厚的价值意义。那么,最大化地发挥藏品的交流功能,一举数得,何乐不为?

  收藏与研究

  一个人拥有藏品以后,应该懂得鉴赏,学会研究,进而阐述见解,传承集藏真谛,这理应是收藏者矢志追求的目标,甚至应该成为最终实现的境界。但实际情况差强人意,这不能不引起收藏爱好者的重视与深思。

  犹记得汶川大地震以后,有收藏界的好事者发起“藏品赈灾”的壮举,体现出了民间收藏人士急公好义、慷慨解囊的炽热情怀,一时成为万众关注的新闻焦点。但有报道说“义拍”的藏品真赝不一,“赈灾义举”因此陷入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这里暴露出两个问题,一是收藏者潜心研究的缺失,二是权威部门鉴定评判的缺位。最后公益义拍分崩离析,一腔热情烟消云散。

  收藏需要激情,来不得浮躁;收藏呼唤理智,容不得功利;收藏期待研究,要不得浅尝辄止。藏品在手,倘若缺乏研究,不辨真赝,则会让收藏者“英名”扫地;若献诸社会,混淆视听,更将贻害无穷。一言以蔽之,只有重视研究,才能提升收藏质量,倡导收藏文化,促进收藏繁荣。

  收藏与交易

  交易是进行收藏乃至丰富藏品的一个重要渠道。或赠送,或以物易物,或以币购藏,收藏天地离不开交易买卖,但其结果往往“几家欢喜几家愁”。称心者,庆幸于有限的支出得到无限的收获;懊悔者,痛恨于不菲的付出换来廉价的回报。因此,交易在收藏中比拼的是经验、学识和智慧。

  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核,推崇“和”,信奉“诚”。文物古玩在收藏与买卖中,本质上也遵循“和谐”和“诚信”。但收藏活动与体育竞技又有异曲同工之处,在公平竞争的前提下,比的是内涵实力,赛的是素质修养,即使对手放“烟雾弹”,做“假动作”,最终如果能躲开“吃药”,成功“捡漏”,这一切考量的是集藏者的眼力和智慧。

  目前收藏市场鱼龙混杂、真假共存,竞技的难度系数愈来愈高,这就决定了收藏的参与性、趣味性、挑战性也愈来愈强,“适者生存”于此又找到了一个充满刺激的竞技竞力和斗智斗勇的场所。诚如斯,我们就不能简单地把这个赝品满目的市场说成是收藏的悲哀,相反倒应该认为这是收藏在交易中更具优胜劣汰的生命力的表现。

  (作者任职于上海市崇明区博物馆)


美术报 鉴藏 00026 收藏是优胜劣汰的角逐 2019-06-29 美术报2019-06-2900010 2 2019年06月29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