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美术新青年获奖代表有话说
李权
“以画说话·美术新青年”活动如今已经成为美术报的一个品牌评选活动。我作为一名基层的美术教师一直关注并参与每一届的评选,很荣幸在这届的“全国50强进10强”评选活动中获奖。
首先我要感谢主办单位美术报为我们打造了这个平台,给了我们一个展示、学习的机会。美术新青年的活动宗旨是致力于发掘当代具有潜力的艺术家,给予青年艺术家们一个追求梦想、展示自我的平台,为有能力、有潜质的“美术新人”提供实现梦想的机会。目前每一届评选出的优秀书画家美术报都进行了大力推广宣传,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其次我要感谢“美术新青年”活动的全国评审专家:国画家何水法、孙永老师,油画家周长江、陆琦老师,版画家代大权老师,水彩画家骆献跃等诸位老师,是你们促使我日益进步,是你们帮助我不断成长,谢谢你们。再次还要感谢对本次活动大力支持的中共东阳市委宣传部、东阳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东阳龙景雷迪森庄园等单位,是你们的精心筹划、无私奉献才有了今天活动的成功举办。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以后的艺术创作道路上,我会更加努力。
严海军
这次展览的作品水平很高,画种也十分丰富,有国画、油画、版画、漆画、水彩等,作者也来自全国各地,这是和五湖四海的朋友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一个很好的平台。
能拿到全国十强真的很开心,也是对自己作品的肯定,当然自己的作品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以此为起点,希望在以后的创作中能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林金旋
每忆江南最忆杭州。喜西湖人文旧影中探究苍茫之岁月余香,寻一缕缕西湖消失之历史旧梦与一抹沉重的惦记。于是有了“西湖忆旧系列”焦墨作品的创作,此次参展作品《秋醉西泠仰名贤》为其一。荣获第四届“以画说话·美术新青年”全国10强,有点意外惊喜,感谢评委老师们的肯定与鼓励,我将继续思考这系列作品的创作;感谢美术报搭建“美术新青年”的展示平台,让更多的青年艺术家在这舞台上追逐梦想。
海珠
《美术报》十几年来伴我成长,同时我也见证了美术报的发展,在国内《美术报》已经成为业内最权威的专业学术性报刊。
“以画说话”美术新青年的评选活动,给了我们年轻人很大的机会,能以最宽泛的创作体裁、最多样的绘画形式及最公平的评选方式参与其中。我幸运地进入十强。这个幸运有些偶然也是必然,必然的结果就是我一直的坚持,坚守传统,以书入画,崇尚笔墨,扎根生活,以中国传统民居为主要素材,走进自然走进大山,从南到北,从国内到国外,少数民族的吊脚楼、陕北的土窑洞、山西的大院、徽派的马头墙、砖雕石刻,各个精美的中国传统古民居无不融入我的作品,让我投入其中,乐此不疲地画了大量的写生作品,在写生考察的同时也为即将消失的传统民居的保护搜集了资料,为推动东西部协作扶贫做了一些助力。
《美术报》作为全国性的专业美术宣传平台,做的每一项活动,都有其重要意义与广泛影响,此次活动历时两年,其作品都已成为过去式,自己对自己的作品已不甚满意,但重在参与,能够在美术报的平台上被大家熟悉和认可,给我的艺术创作带来了学习交流的机会,给我的沙漠之路带来了无限动力与鼓励。
王新
这种不看职务、资历的评选方式非常适合我们这种年轻的艺术创作者。并且通过“以画说话”的方式让我们与业界的各位老师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与交流。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展览中我的获奖作品属于综合绘画,像综合绘画这种小画种作品能够得到来自不同艺术领域评委们的广泛认可,我感到有点意外且惊喜。由此也可以看出,美术报举办的新青年活动传递出的一种解放画种、解放语言、解放材料的价值取向,也坚定了我继续创作这个小画种的动力。
我还要感谢我的导师,在创作上对我的肯定和教导方式。毕竟我们不是为了创作而创作,我们的作品不仅体现了我们每个人的个性,同时也是对美术新青年创新精神最好的表达。
宋振成
这是专业媒体对青年人的关注,给青年人提供一个展示平台。我是和《美术报》“美术新青年”活动一起成长的。第三届入围50强。今年有幸入围10强。在这两届活动期间,我在专业领域也取得了一些成绩,获得了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滚动资助,也由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讲师晋升副教授。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我们画好自己的画,《美术报》作为专业媒体为青年人提供平台,做出专业推广。
黄康銮
画足球题材很难走出人们固有的心理定式,很容易绕进这种激烈拼搏、力量阳刚之美的表现中去。大概三到四年的时间里,我也陷入了这种思维中。
2016年出现了一个契机,那年看了一个夏天的欧洲杯。从转播的画面中,忽然发现我们的观察方式,也可以进行多角度的切换。在画面表现上我们同样可以借助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呈现多方位的观察方式。由于受到了电视观看方式的启发,我就创作了这一批作品。试图把带有动感的场景,就像一个个切换的电视镜头一样。同时,也在如何反映现场氛围的问题上加强了形式的表达。如背景人物与运动员之间的关系,草皮与画面整体关系的结合等等。现在时隔三年再回头看看这些作品,还是存在很多需要提高的地方。
王冰
我相信每一个相遇都是缘分所致,就像久旱逢甘露,就像他乡遇故知!画每一幅创作也是如此,平时的积累只为那一次与心神的瞬间相遇所产生的形象;画面的色彩呈现也是通过无数次的“调和”最后达到完整与和谐的。好事多磨,中间经历的都是为了更高的呈现,感谢所有的遇见!
杨柳
感谢美术报提供宝贵的平台,感谢父母的支持,感谢母校中国美术学院的栽培,感谢在我学画道路上给予无私帮助的老师和朋友们。画品亦是人品,学画先学做人。学画的道路并不平坦,需要气度亦需要胆量,学画给予我坚持的动力,并一步一个脚印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