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20版:专版

文章导航

丹青探梅

张建新

  纵观中国绘画史,早在南北朝时期,中国画便已将梅花入画,并很快成为花鸟画中常见的题材。千百年来梅花被广为传颂,经久不衰。从唐太宗李世民“送梅余雪尽,迎岁早梅新”的联句,历代文人墨客的雅颂,到当代伟人毛泽东的咏梅诗词,咏梅佳作不计其数,仅《宋全诗》《宋全词》中就有5820首,梅花在国人心中的影响地位可见一斑。

  雨入花心自成甘苦,水归器内各现方圆。自古以来的梅画作品,可谓姿韵百态,气象万千,呈现出多样化的风格面貌,耸立起座座艺术高峰。宋代的赵佶、马麟等以勾勒色法所作梅花简洁明快极具书卷气;僧人仲仁以水墨法开创梅画之新格;杨无咎、汤正仲的白描晕染梅花意韵生动,使画面质感更为突显;元代梅圣王冕画梅,繁花密枝、千丛万簇、匠心独具、别开生面;明代陈宪章、王谦等人传承了王冕的画风,更注重构成造势,使画面视觉颇具美感;清代的罗聘、金农、李方膺、汪士慎、赵之谦、吴昌硕等画家,由小写意向大写意发展,并以书法用笔入画,各成自家风貌;现代画家徐悲鸿、齐白石、董寿平、关山月等,笔墨追随时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勇于创新,拓展了写意梅花的新境界。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说到画梅,每个时代都有一批高手名家,各自都有一番自己的艺术成就。从发展的脉络来看,中国画都是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又在发展中秉承传统。一方面,社会的进步为艺术提供了发展的机遇和条件。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多元化的审美需求日益显突,对艺术提出了更多的期盼和更高的要求、这无疑将成为画家创作的新动力。如何适应时代要求?创作出具有时代生命力的作品,这是每个画家面临的新课题。为此,要加强学习、潜心研究、拓宽视野、不断提升文化修养;要注重生活体验和积累;还要善于借鉴、勤于实践、巧于融合、勇于创新,才可能肩负起新时代的责任担当。

  梅花是中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象征。自古以来人们喜爱梅花,把她视为“嘉卉”,“尤物”,称其为报春、迎喜、五福、吉祥之花。梅花有着奇特的生命现象和顽强的生存能力,她在严寒中迎风斗雪,傲然开放,唤醒百花报春天下的精神品格,激励着人们不畏艰难,自强不息,去追求和实现美好生活的愿景。“严冬过去是春天,我花凋零百花鲜”,这是梅花的英雄气概,更是梅花坚定的信念与高尚的情怀!我希望通过手中的画笔,创作出更多的梅花作品,使更多的人了解梅花、喜欢梅花,学习梅花品质,弘扬梅花精神,使这朵象征中华民族气节的奇葩开得更加绚丽多彩。


美术报 专版 00020 丹青探梅 2019-07-27 10622717 2 2019年07月27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