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7版:书法

嘉禾吏民田家莂:
点画跳宕的吴简账本

  在长沙走马楼出土的简牍中,有2100余枚“田家莂”。“莂”是将一份文书刨开,一式两份或三份,类似现代的合同。“田家莂”是指长沙临湘侯国地方乡丘(村)佃户向国家交纳米钱布的赋税账券书。“田家莂”均为木简,一般长50cm、宽3—4cm左右,每简少则十余字,多则二三百字,写好后编联成册。由于都是三国东吴孙权嘉禾年间(232—238)所写,故称《嘉禾吏民田家莂》。

  《嘉禾吏民田家莂》不仅是研究当时社会状况、经济活动的重要实物资料,其书法也有其特色。首先,书写时间相对集中于嘉禾年间,书写时间精确到月日,简末多有书、校人签名。其次,同一天书写的简牍,有的达十几枚之多,按每简二三百字计算,当时底层书吏每日的书写量是巨大的。第三,书写风格各异,特点突出。有的以隶书书写莂簿的标题,犹存“燕尾”古法,如《嘉禾吏民田家莂·廖谷赋税账》;有的直接以当时的“新体”行书书写标题与正文,笔意轻灵,笔法跳宕,意韵连绵,如《嘉禾吏民田家莂·谢鹿赋税账》《嘉禾吏民田家莂·焉史赋税账》;有的以正书写成,在宽度仅仅3-4cm的简牍空间,有时书写了三四行簿书,而空间留白,轻松自然,大小错落,一丝不苟,具有一定的规律与格式,如《嘉禾吏民田家莂·陈仲赋税账》《嘉禾吏民田家莂·朱换赋税账》等,这类的简牍最多,魏晋之际的楷书化在民间使用的普及性,由此也可见一斑。

  值得注意的是,《嘉禾吏民田家莂》中的小字正书或行书,其用笔特征与十六国南北朝时期的纸本写经的书体之间具有关联性。对比敦煌博物院藏《三国志·吴志·步骘传》(晋写本)、大英图书馆藏《十颂比丘戒本》(西凉建初元年十二月五日,比丘德祐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金光明经》(北凉承玄三年八月十三日)等有明确书写时间或书手的写本,发现二者的共同特点是,字迹皆尖锋入笔,主笔拉长或突出,横细竖粗,字形欹侧取势,楷书和行书的运笔特征明显。这些,都是为了适应文字演化中简洁、易辨、美观和快速书写的要求而出现的必然趋势,而吴简书法作为简牍与纸本交替时代的遗存书迹,对于我们考察这一时期的文字与书法的演变轨迹,具有特殊的意义。


美术报 书法 00017 嘉禾吏民田家莂:
点画跳宕的吴简账本
2019-08-10 10551442 2 2019年08月10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