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聚焦

千年之音 与君共飨

  今日之中国,我们修炼起强大的力量,有了对世界发声的资格,就应该展现出属于中华民族古典文化的独特魅力;近几年,汉服、国学、传统手工艺等相关的民族古典文化,越来越多受年轻人推崇,逐渐成为一种新风尚。但是,民族文化中论到修身齐家内观自省,琴,首当其冲。蔡邕《琴操》说:“昔伏羲氏作琴,所以御邪僻,防心淫,所以修身理性,返天真也。”如果说音乐表达人类的心声、民族的姿态,那么,中国古琴所表达的,是“非凡的心声”。

  “琴有四美:一曰良质,二曰善斫,三曰妙指,四曰正心。四美既备,则为天下之善琴,而可以感格幽冥,充被万物,而况于人乎?况于己乎?”己亥仲秋,我们有机会一起欣赏古琴原貌、聆听千年清音,共襄盛举。

  最早袒露心声的,是伏羲。“伏羲见凤集于桐,乃象其形”,削桐,“制以为琴”。目前所知,最早的七弦琴实物出自西汉长沙马王堆,汉代画像砖、画像石中更有名士抚琴而歌的场景。唐宋两代是我国古琴发展的繁荣时期,斫琴名匠辈出,流派分野,琴棋书画成为文人必习之四艺;琴曲、琴家、琴诗、琴学论述层出不穷,洋洋大观。1000多年过去,属于唐宋时代的吉光片羽,如“大圣遗音”、“玉玲珑”、“独幽”等琴难得一见,能弹奏的如“九霄环佩”、伏羲式“春雷”愈加凤毛麟角且身价不菲。

  2018年1月初,一张唐琴因造型独特、出自名家、斫制上乘又流传有序而入选《国家宝藏》,成为第一批27件国宝中的一件,在年轻人中掀起了古琴学习的热潮,它就是——唐代落霞式彩凤鸣岐七弦琴。

  这张琴造型像极了中国戏剧中水袖飘落的形状,呈波浪型曲折对称,因而被称为“落霞式”。古琴造型虽不是只有落霞式,还有以形状命名的蕉叶式、连珠式等,以创作者命名的伏羲式、神农式、仲尼式等;但落霞式因形状独特、百里挑一、声如洪钟为琴家钟爱,汉郭宪《洞冥记》有“握凤管之箫,抚落霞之琴”。由琴腹内题款可知,彩凤鸣岐琴出自唐代斫琴世家西蜀雷氏中的佼佼者——雷威之手。据传雷威制琴,重在选材,他要在大风雪天,酒酣之后,跑到深山老林里,细听狂风震树之声,选声音松透苍润的上等杉木斫琴。

  古琴如何能有“如敲清磬撞洪钟”的效果?除了选质地紧实的梓木做底板,只有设置过“龙池”与“凤沼”,才能加强琴音在琴腹内部的回旋共振;装好雁足、岳山、冠角等配件后,只有用鹿角灰调制生漆做漆胎,铺上葛、麻之类的做胎底,再髹漆、上丝弦,才能真正起到保护实木的作用,让古琴的音质、音色历经千年而琴音不散、韵味悠长。

  唐宋之琴,历经千年,除了各家不同的制作工艺、形态各异的断纹,琴学大家的跋文,统统见证着古琴的流传有序。八国联军入侵后,一批珍贵的古琴被民国琴学泰斗、九嶷琴派创始人杨宗稷收藏于“半百琴斋”;杨先生去世后,他收藏的古琴被出售给当时的浙江财政厅厅长徐圣禅。时逢战乱,徐圣禅将古琴藏在镇海东岙的私人花园“塔峙圃”中,以一己之力保护古琴,躲避浩劫;1953年,其后人捐赠给浙江省博物馆。时至今日,经当代名家重新上弦,古琴依旧可以发出非凡之音,带我们穿越宋元明清、跨过烽火年代,为我们聆听古音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基础,更为接续中华传统文化的文脉凝心聚力。

  琴棋书画、诗酒香茶,可谓人生八雅;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下,亦成为中国古典文化于今日都市生活最令人艳羡之处。2003年,古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三年后,浙博曾邀请成公亮和丁承运两位先生为“彩凤鸣岐”琴和“来凰”琴分别录制了CD。时隔11年,为了庆祝浙博的90岁生辰,打造浙江更亮丽炫彩的文化名片,浙博将于9月推出“千年清音——唐宋古琴特展”,汇聚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天津博物馆、旅顺博物馆、四川博物馆、安徽博物馆、宁波博物馆等9家博物馆优质唐宋古琴21张,也将邀请龚一、丁承运、李明忠、徐君跃、乔姗等诸位琴家汇聚一堂,抚千年之琴、聆古风之音,与君共飨。


美术报 聚焦 00007 千年之音 与君共飨 2019-08-24 10858269 2 2019年08月24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