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23版:专版

从兰溪出发,陈军画展绽放北京

  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画展,是很多画家孜孜不倦的追求。画家陈军做到了,在代表中国最高级别的艺术殿堂,举办了个人国画作品展。陈军把中国的水墨精神带到了文艺创作中,体现了水墨画里的中国风骨。与此同时,他也是一名文化传播的使者,将兰溪这座千年古城的历史文化推向全国。

  8月17日,由中国美术馆、民盟中央文化委员会、中国美术家协会艺术委员会、兰溪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陈军国画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展览吸引了众多书画名家和绘画爱好者参加,以至于展览还未开始,中国美术馆的大门前已排起了长龙。展览呈现在2、3、6号展厅,展出的170件作品是陈军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及当代水墨近期新作,展现出陈军以心造境的水墨精神。

  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杨志今,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陈建文,浙江省政协副主席蔡秀军,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吴为山,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战争院副院长毛新宇,金华市委常委统战部长郑余良,民盟浙江省委会常委、金华市政协副主席胡锦全,兰溪市委书记陈峰齐,兰溪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翁柯卫,生态中国书画院院长、中国美术馆原副馆长杨炳延,巴黎画院院长朱毅中等领导嘉宾以及在京的美术界、理论界嘉宾百余人出席开幕式。吴为山、郑余良分别致辞,陈军致答谢辞,吴为山向陈军颁发捐赠证书,中国美术馆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张百成主持开幕式。

  陈军是一位对西方现代艺术张开臂膀的人,擅长将中国传统水墨与西方现代绘画哲学有机交融,以苍劲的线条、奔放的泼墨表现迷离幻变的韵味。著名艺术家方增先评价“他的山水,有骨有肉,有脉有血,汇聚江南地域的灵秀气息,同时又流露出纯朴的乡土之音。”

  12岁那年,陈军偶然发现了几本破旧的《芥子园画谱》,就深深地被书中的梅兰竹菊、亭台楼阁所吸引,于是他一遍遍临摹,由此走上了学画之路。他从《芥子园画谱》中潜心学习先贤的笔墨程式,于法度中循序渐进、精习技法,继而衍生出之后的万千变化。古人崇尚清奇、简静、淡雅的画风,追求笔墨的透明,就像其追求心性之高洁一样。“笔墨当随时代,不忘初心”。在陈军看来水墨精神就是中国精神。“古人的东西要多看,要多琢磨,但不能照本宣科。笔墨当随时代,一定要跟上潮流,跟上这个时代。”这是他自我提升的内在动力,也是不断推进作品往更高层次的秘诀。在中国水墨画的创作过程中,陈军特别重视造型功力,在他看来,中国画有一脉相承的笔墨造型传统。同时,他很重视写生,重视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和研究,借景写情,写心中的真切感受,追求情景交融的境界。陈军在创作山水画之前也创作过指画、陶艺以及人物水墨画。他通过对写意山水的艺术特性、笔墨技法、语言形式、构成要素、品格特色、意境表现的分析,表现对“守正”的坚持,对“创新”的探索。

  方增先称赞陈军的墨竹“颇有板桥画竹之风”,山居作品“和黄宾虹苍浑华滋,意境深邃的画风如出一辙”。从浙派前辈大师黄宾虹的作品中,陈军汲取了多方面绘画元素,如构图,气韵,用笔、用墨、师造化等。他用成熟的积墨,破墨,淡墨诸法,任意泼写,层层皴染,其他山石也是经过反复擦勾线而成,并以斑驳凝练的墨线勾勒出山石树木的形质,再用湿笔晕染。

  就像方增先为陈军作品撰写的文章中所谈到的,“兰溪临瀫水之毓秀,沐蕙兰之芬芳,文化氛围浓郁,除了李渔先贤的《芥子园画谱》,我们同属的故地梅江,不仅风景秀绝,更以书画承传著称。这种人文双重浸润的生存场景不仅烙印在我的心灵中,也成为了他原初的审美图式,并逐渐形成审美定势。”

  画展开始当天,“陈军个人国画作品”艺术研讨座谈会同时进行。研讨会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牛克诚主持,来自美术界、理论界的资深专家学者齐聚一堂,热议陈军的“水墨”现象。

  (刘晨茵)


美术报 专版 00023 从兰溪出发,陈军画展绽放北京 2019-08-31 10898900 2 2019年08月31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