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24版:专版

中国美术馆的陈军“水墨”现象

陈军国画作品展艺术研讨会

  牛克诚(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

  陈军的作品是从黄宾虹先生笔墨图式当中变化出来的,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陈军和黄宾虹先生笔墨上的承续关系还有一个原因,他们都是金华人,共同的地域成长起来的艺术家,虽然前后有时代上的间隔,但会有共同审美的基础。陈军在语言体系当中注入了自己很强个性的东西,和黄宾虹比较,黄宾虹在线的结构上和整体构成关系上是很圆浑的,但在陈军作品中有很多方劲的因素;黄宾虹笔墨个性特征很强烈,画山会用他符号性很强的图式来统一表现所绘对象,在陈军的山水里在自然当中所接受的信息或表达的生活趣还是很浓烈的,无论是塑形还是建筑等等,都可以看到地域特征下的山水呈现。这在我看来,陈军一是把黄宾虹焦墨这一个技法提出来放大。黄宾虹所讲的“五笔七墨”,个性的笔法。如果说黄宾虹那样圆浑的特征,在陈军的笔墨当中跳荡性、挥洒性的东西比较强,他对焦墨和泼墨两个语言元素进行了再发扬。在中国美术馆1楼东厅可以看到,他的写生基本都是用焦墨来画兰江、村落、建筑、树木。画焦墨要干冽、秋风、润寒、秋雨,不是一味干燥焦,里面有润的成分,枯、润结合在焦墨当中;二是在墨法上投入精力作探索。2号厅和6号厅的泼墨部分,将泼墨和破墨结合在一起,里面有泼,泼之后还有水来破这个墨,就形成很有意思的墨迹呈现。根据墨的形状来作山石云树,应手随意。陈军把泼墨自然天成的形态,很好地和山石云树等具体形象结合起来,有一种浑然天成的呈现,使墨与景融为一体,使泼墨这样一个语言更有其现实生动性。

  郑工(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美术观察》杂志编委):

  我到展厅里一看,觉得这个展览策展很有意思。东厅西厅,一个强调笔,一个强调墨。就墨来说,陈军的大泼墨和别人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我在展厅转完以后认为有三点很突出: 第一,肌理。墨里一打开,比如说水和墨在纸上面的交融汇集偶然性的因素和纸张的物理关系呈现出来了;第二,墨泼出来以后,边缘如何控制、如何收边,这是很见工夫的。泼墨不是一种随机性的,泼到哪里算到哪里,是有控制性的。我们谈到造型边缘时,肌理可能很多人都在做,但在边缘上费的心思没有陈军那么独到,有见解,所以边缘性在他的画里更为突出。陈军对笔墨以及对象世界的很多细节理解都带进去了,也把很多暗示带进去了,启发性很强;第三,从整体意象来说,他的作品反映了江南地区的烟云雨雾的氤氲气象。这三点合起来,从肌理出发,这是一种物理现象,到边缘问题,属于造型,到了氤氲气象,又把我们带入到一种人文的景观,这里面层层放大,问题也一步步推进,人们的一种心理想像空间也逐步展开。这个厅里给人一种阅读的体验,很有意思。

  他的用笔当中不是为了解释这是一块石头,亦或是一座山、一条河、一片云,这是形式框架,不仅仅是这些,而且还可以看到他用笔的形迹比较缓慢,有点蘸笔的东西,看他的笔性时,他的注意力都在用笔的过程中,去呈现这种绘画的过程,而这种绘画过程又强调书写性问题,所以他的笔线有力度、有声色,可以让人反复体味。

  李一(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美术观察》原主编):

  陈军先生画得好。东厅、西厅是笔墨的对比,西厅给人最强烈的感觉就是墨韵系列。他能把泼墨、泼彩,甚至还有洒金,淋漓酣畅、大而不空,画里面有细节。泼都容易泼,泼完以后怎么收,这很考验画家。陈军先生大胆落笔细心收,充分把墨的丰富性发挥出来了。观众们喜欢的也是他的这些墨韵系列,青年人也很喜欢。陈军把这些元素画得这么丰富,而且随机,但又控制得好,做到这方面不容易。东厅展出的陈军作品也有可贵的地方。速写,画的农家小院,画的农村纪事,是用焦墨来处理的,这个焦墨大量空白的使用,节奏感强,空间对比、黑白对比、疏密对比方面做得非常好。现在提倡速写,这也是陈军先生独特的地方。我从当中看到了一些节奏感、韵律感,黑白空间对比,看了以后有一种审美的享受。总地来讲,陈军的画好,好在笔精墨妙,更重要的是墨笔。陈军的画主要是以山水为主,在6号厅也有少量花卉作品。说明他既能画山水也能绘花鸟,路子比较宽。

  我非常羡慕陈先生艺术生活的状态。他生在兰溪,长在兰溪,又画兰溪,画他熟悉的生活,画他身边的情境,画他的真情实感。兰溪是什么地方?是人读花间字句香的地方,是兰花十里照春水,是山鸟无声香自幽的地方,是一个美丽的地方。而且陈先生很多作品是在芥子园画馆里画出来的,我们没有这个福份,他可以在那里画出他熟悉的家乡。

  吴涛毅(中国美术家协会研究部主任):

  陈军吸收外来艺术精华的敏感性很强,并且吸收很快。他的泼墨带有现代水墨的构成因素,结合他过去传统笔墨山水元素,形成现在的面貌。我觉得他这种探索是很可贵的,当然这种传统的东西跟现代构成、现代绘画元素的结合、探索有很多画家在研究,陈军算是探索者之一,而且他探索形成了一个自己的面貌,这种面貌保留了他原来生活的气息,因为他很注重写生,他画的山水也不是名山大川,就是画他家乡的山山水水。他在探索一种山水精神,是精神层面的东西。现在看他的画,我觉得还有一股新鲜的风扑面而来的感觉,而且格局比较大,很有气势。

  王春辰(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教授):

  今天整个展览就是一个线索,一个画家的成长或者说走过的路。可以看出陈军是从中国传统的山水,从学习黄宾虹的山水入手,一步一步的演化出今天的以泼墨为主、以书写为辅的自己的绘画风格。实际上这是他独有的个人绘画风格,满目清秀、满目景致。细看陈军的绘画,有一种养心、养眼的东西,不能过多用今天品评其他类型现代主义以来艺术的那种方式去判断,这是两个不同的类型。陈军的作品,没有过于古意,相反是从写生出发,即便学了黄宾虹,也不是直接学古人、仿古人。直到今天,黄宾虹为什么还有那么大的影响,其实他强调艺术家自我内心的养心,由心而生,不仅仅是画风景一样画了一个自然的风景。陈军作品中的晕染风格很鲜明,把中国水墨晕染自然流淌的东西有序地、有法则地进行了独创,和刘海粟或张大千的作品又不一样,他的画在晕染当中有肌理,在晕染当中有层次,同时变化很丰富,但收幅也不是单纯对边缘,而是在染了之后再层层叠加笔法或点缀一些,是自然天成,但又是由心而生。

  过去说中国绘画肯定在20、30岁时就要追求变法,那个路太难,要求也太早。但是要不要变,不能说不变,其实60岁真正才是艺术的开始,陈军作为一个艺术家,既然把泼墨作为创作求新变法的思路,我们就拭目以待,看他勇猛地往前走。

  王平(中国国家画院信息中心主任、《中国美术报》总编):

  第一,陈军的画首先是根植传统,法追宾虹。他的很多技法用了很多黄宾虹的积墨法。他在自己艺术道路上能够对传统深入研究,使他能够走得远,走得更深,这是非常重要的基础;第二,他的画当中有生活的气息,还有乡愁的味道。陈军用写生的方式去画生活,尤其是画村落古寨,这是他走入生活非常明晰的地方,而且这些作品画得比较满、比较丰富,另外画得比较润,画得很黑、很透。在用墨里,淡墨能够用得透、浓墨能够用得亮是需要功底的。因为要画得淡墨清透、浓墨黑亮,根子还在笔上,笔上没东西,东西厚不起来,也透不过去。陈军的作品对材料很讲究,也很有研究,墨色能够含蓄又很丰富,所以他的画画出来之后,没有火气,这确实是他独特的地方;第三,文人本色跟君子风度。他画竹子很有文人的风雅,写意也很从容。以前傅抱石画人物,李可染先生画牛,其实都是为了丰富山水,陈军画的这些东西很好;第四,入古求新,意在当代。他的画里面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这批画。他这一批画是基于墨法基础上的意象性抽象水墨。这些水墨是抽象的,但是里面有意象,这在国际上赵无极就是以中国意象跟抽象画结合起来而成就的。陈军把意象和水墨结合起来,如果一点意象都没有的话,耐看性就没有了。但他把意象结合起来,所以抽象画值得琢磨,而且这里笔墨还很丰富,有时候还强调焦墨,画面很有内涵。

  胡勃(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我对陈军这些作品的感受,突出的感觉归纳起来就是笔墨华姿,气势恢弘,逸韵深厚,境界超凡。两个展厅有侧重,东厅是侧重于笔,西厅侧重于墨。所以陈军在笔上在传承方面是有着深厚的传统底蕴的,特别是借鉴黄宾虹先生的笔法和他的一些艺术理念。但他在用笔上又不仅限于黄宾虹,有他自己的理解、有他自己的发挥。如果黄宾虹先生是意象符号化的用笔,陈军的画里更多是来源于生活里象的东西和意的东西,其中象的东西占主要成分,当然这个象是受意支配的。所以在用笔上,特别是东厅里的大部分作品,有一种感觉,用笔上百花齐放、潇洒自由,而且是在写生基础上,细看还有很多芥子园画谱的成分在里面。所以看了以后,感觉气势恢弘,画面里面所体现的东西比较大气,这是我们的一个观感。

  陈军的作品完全凝注了他的心血,每个艺术家都有这么一个特点,是自我心灵的一种体现,也是心性自然的流露。所以我感觉他走的路子首先是在自我艺术追求上牢牢抓住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西厅里更侧重于弘扬,侧重于墨。他的画,对自己艺术作品的定位非常准确,没有定成泼墨、泼彩,而定了水墨。我看他出版的两本书,一个是《陈军水墨》,一个《水墨精神》。他的定位我非常认可,水墨画是中国传统绘画发展到最高超时,通过水和墨来体现艺术上精神层面的一种表达或表述。当然这个水是靠精神来支配的,是靠感情来驾驭的,所以陈军在自己艺术追求上,这一点把握得非常好。我看了他的作品,觉得他是非常有理念的艺术家,而且是有追求、有探索。

  诗是情的一种抒怀,画就是意的一种表达。自己的意境还是靠内心深处一种灵性的发挥。所以我看了他的作品以后,确实在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学习。

  王雪峰(中国美术馆藏品征集部副主任、研究馆员):

  陈军先生绘画里有墨性,他的墨色里含有滋润、灵秀或华姿等与众不同的特色。还有他所积蓄的水墨传统,除了黄宾虹笔墨语言对他的影响,还有方增先和曾宓这两个浙江非常杰出的水墨画家,对于陈军水墨语言的形成或开拓是有直接关联的。这是传承性在他的墨性上的一种反映。这种墨性反过来也能返照人自身的心性。一个人的心性清澈、透明、灵动时,在他笔下表现出来的墨性也是这样一个感受,他的笔墨里充满了灵动,充满了恣意的书写。

  陈军的绘画实际上还是一种自身心性提升的显现。中国艺术的发展过程,特别是走传统型绘画艺术家的过程有几个阶段:第一阶段见古人,第二阶段见造化,第三阶段见内心,第四阶段见天地。能够见天地,就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最高境界就是见众生,就是无我的境界,用佛眼来看世界。其实中国的文化很多评价是这样一个境界论。回过头来看陈军的绘画,早期是学黄宾虹的路径,这是见古人。通过写生,在他的笔下进行表现;到了一定阶段之后,要表达自我的境界,他笔墨当中就出现泼墨的方法。泼墨的方法实际上是他境界提升之后的一种显现。在表现境界的同时,也注重图式现代化的评述,也就是个人语言的体现。要更加不一样,在里面洒点金或其他东西,进行自我的一种技法的探索。所以用境界论评论陈军的画是更加适合的一把钥匙。

  作为从传统里面走出来的水墨画家,应该把置身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的境界论的认识更加自觉。有了这种自觉之后,人生境界不断开拓之后,笔下的世界将会有更大的高度。

  柳淳风(中国美术馆研究部副研究馆员):

  陈军老师的作品从观看的线索和感受力来说可以比较完整地体验到中国画流变的历史。不管是中国画还是水墨艺术,都经历非常复杂的过程。1949年之前我们习惯称之为中国画,1949年以后我们乐于叫它水墨艺术,整个理论框架和我们讨论的语境变化都有关系。尽管陈军老师展览的题目叫“陈军国画展”,但从三个展厅呈现的不同特征来看,我觉得陈军老师的作品可能更应该被归纳到水墨艺术的理论框架里。因为他已经具备了当代艺术的理论特征。这里有几个重要的内容:一、是水墨艺术是一种对媒介本身的强调。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自身的地缘性特征,比如关于兰溪地缘性的研究和表达;二、艺术交流进入全球化以后,很多创作水墨艺术的艺术家其实已经面临了一个新的创作生态和展览机制的变化。在陈军的作品里看到了一个重要的方向,就是逐渐转向社会现实和强调趣味的传统艺术样态之间,当代性的链接是他考察的一个重要的方向。他找到的方法就是把水和墨区分对待,水和墨刚好给他提供了一个比较务实的方法论的平台或语言环境,这也恰恰彰显了陈军的艺术已经偏向于对于意境、空虚这些比较意化社会学特征的考察;三、从形态上来说,他的艺术已经是比较抽象化的艺术。这种抽象艺术实际上跟西方的抽象艺术存在逻辑上和学理上的差异,但是对媒体、媒介材料本身的强调,可能凸显了陈军和水墨艺术大的范围对形式的热衷,恰恰也是创建了中国新的水墨艺术跟全球化以来,艺术机制提供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可以连接的通道。

  可以说陈军的绘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源于这种抽象化的心象的表述,这种思想基础和方法实践跟他的个人修为和中国传统文人的传承文脉都有关系。但现在的社会现实和理论框架其实已经和以前相比有很大变化了,如果只是简单传袭传统元素可能无法真正和当下现实产生一个比较有意义的连接,所以在陈军的绘画里有一个比较值得思考的方向就是他已经试图把这个传统的元素摒弃,实际上他是希望把传统文化变成一个资源,这种资源的创造可能更能为当下水墨艺术家提供一种比较实用的方法工具。

  严长元(中国文化报美术周刊主编):

  从一个观众的视角,有三个关键词来解读陈老师的展览和作品,即:求索中、矛盾中、创新中。

  第一,求索中。在陈老师的作品里,学习和探索的精神体现在他的作品演变过程中,有自己的想法。大家一直谈东西厅作品的感觉,就像硬币的两面,或者就像传统和现代既有联系又有自己特点的一种格局。东厅浑厚华姿的感觉更浓,西厅气韵生动的感觉更浓,看西北厅就能了解为什么有这样两种不同面貌的生成过程,包括作品里还有一些竹子,有部分花鸟画作品,还有带着构成特点的建筑、房子的水墨作品,包括这本水墨的画册里也有很多带点实验性的创新作品,还有他制作的一些作品构图,看过之后能让我们理解他为什么形成这样一种绘画特点;第二,矛盾中。大家说到现代转型也好或者说突破也好,我觉得艺术家在这个过程中尤其到后期还是很矛盾的。传统跨到现代多大的步子,哪些方式,能看到他矛盾的心境。包括大面积泼墨的作品里,构图处理非常接近西方艺术的绘画特点。但非常浓厚的中国古典文化特点,在一个画面里有时候本身是矛盾的,张力和内敛也是矛盾的。我觉得这其实印证了艺术家在这个过程中的思考或探索;第三,创新中。为什么是“中”呢?从陈军老师的变化看到他特别想寻求一个突破,在这个过程中想找到一个自己有特点的方式或有特点的绘画语言。创新其实是一个很经济学的概念,我们并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是我要创新。像他西厅的作品,在很多展览或很多艺术家那里也看到过。但是有的确实感觉不一样,他从传统中来的感觉更浓,这让作品立马分出高下。所以突破也好,探索也好,应该保留更多,体现东方水墨的精神。我在看画的过程中,觉得有的大块面的墨色处理,开始有一些新的细节,甚至有点壁画的感觉,包括一些留白里加点小石子,尤其山石,那个石头不多,但都是很好的特色,形成水的流动的特点。山水画的格局或山水画的表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陈老师可以把这些特点更强化一点或者更保留一点,把这种生活的气息形成自己的特点。保留这种特色,形成比较鲜明的个人语言,水墨的突破在全球化交流中才更有启示意义。

  朱毅中(巴黎画院院长):

  很多年前,我第一次看到陈军的作品,最感动的是他的绘画线条。他以前还不是现在这种风格,他的线条像钢筋一样,钢中带柔,太了不起了。我看过太多国画作品,像他这样画线条的没看到过几个。他的作品很有思想,他的水墨有东西看,如果没东西,没细节,就不是好画了。包括油画也一样,我也画油画,油画如果没有细节的呈现就不是好画。陈老师的作品了不得,很大气。

  名家评论

  吴为山(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第一,陈军的艺术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在中国画的笔墨精神研究、继承与弘扬方面作出了探索与努力。第二,他不仅仅满足于学习研究传统笔墨,他还在生活中寻找古人的境界,寻找他自己的诗意,寻找他对生活的理解,对时代的情感。第三,对艺术家而言,最重要的是创新,陈军的作品中有许多大泼墨、意象的绘画,这些绘画与西方现代艺术的理念有很大关系。他把时代的激情、把生活的温情,融汇到笔墨当中,与古人对话,与古代先贤留下的墨迹中渗透的文化情怀对话,他的抽象的、意象的泼墨也呼应着传统,凝聚着今天的生活。

  杨力舟(中国美协原副主席、中国美术馆原馆长):

  我经常说,中国画确实是江浙领头,陈军也是属于领头的精英之一 。他的传统功力很深,善于用笔用墨。他到法国巴黎转一圈,眼界更开阔了,所以他的画里面有了构成、有了泼墨的成分。在这泼墨中间显露出来他的才气,显示出他的水墨韵味。我看了以后很感动,他的画,创新是有根基有情调的,有我们传统笔墨的韵味,所以耐人寻味。我喜欢他的画。

  王迎春(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

  看了陈军的画之后我有种眼前一亮的感觉,看出了他的探索精神,是在传统山水画向现代山水画转型当中,他在探索一种山水精神,是精神层面的东西。我觉得他不仅是停留在技术方面,在探索山水精神方面还是有其想法的,而且还是有收获的。对我们传统的笔墨,研究还是非常到位的。此外他的大泼墨作品也很有创新性,泼墨里有细节,处理一些肌理效果,还有处理黑白灰的效果,都非常醒目。我认为这种泼墨,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眼光。有些人深入传统以后很难走出来,但是他又走得很远。不管怎么泼墨,怎么放,都体现了中国气派、中国味,我认为这一点是非常可贵的。

  郑余良(金华市委常委、统战部长):

  “笔墨当随时代,艺术不忘初心。”陈军先生数十年来以心照境,守正创新,浸润国画和陶艺两界,融合传统与现代之美,始终坚持以艺术家的人格精神主宰笔墨传达,在其自身艺术道路不断实现突破迈进的同时,也给社会公众传递了善和美。陈军先生是兰溪梅江镇人,这一带山因水秀美、水因山而灵动。独特的地域文化熏陶滋养深深影响了陈军的艺术人生,他的水乡系列和山居题材作品就是故乡梅江在他脑海里的印记、情感的守望。

  王红阳(中国工程院院士):

  我看过陈军的不少的作品,这次展览会上所呈现的这些作品,非常有特色,既有水墨的,也有一些精细勾画,非常引人入胜,看了以后令人印象深刻。

  艺术家陈军:

  今年,正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70周年华诞,这是我们祖国的喜事。刚好我可以在中国美术馆办展,对我来说,这里是最高殿堂,是我的一个心愿,今天也实现了。我提前几年开始准备,这次有170幅作品,是给祖国庆生,也是给我自己过一个生日。

  这次展览,还是我绘画的一个阶段性总结,画了一个圆满的句号。明天又将是新的一天,需要重新去思考,去创作新的绘画作品。只要以后我还画得动,肯定会不断学习和追求新的变化,绘画也会有新的面貌,不管好与坏,都会孜孜不倦地追求,努力去探索。艺术追求永无止境,在艺术的道路上,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接下来,我还会继续投入到中国画的创作中,永远保持着一颗学习的心,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结语:任何一个时代的经典文艺作品,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和精神的写照,都具有那个时代的烙印和特征。从十几岁开始画画,40多年来,陈军既是传统绘画的守望者,又是创新者。笔墨当随时代走,或许,陈军就像他画作中的那只小船一样,在艺术的道路上,永远砥砺前行!

  8月17日下午,来自美术界、理论界的资深专家、学者齐聚在中国美术馆7层学术报告厅,共鉴陈军艺术,畅谈艺术前景。大家从学术角度对其画作提出许多宝贵意见。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牛克诚主持会议。近两个小时的研讨会,听听这些大名家到底说了啥?


美术报 专版 00024 中国美术馆的陈军“水墨”现象 2019-08-31 10898899 2 2019年08月31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