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32版:赏析

文章导航

黄河峡谷的
丝路佛国

炳灵寺石窟造像欣赏

  炳灵寺石窟位于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西北约35公里处。在黄河北岸小积石山大寺沟西侧崖壁上。濒临黄河,万壑争奇。山岩为细黄砂岩,易风化;但该地气候干燥,故而经千数年至今还基本完整保存着。

  炳灵寺地处古代中西交通要道“丝绸之路”陇西段的一条支线上,是中原、吐蕃、西夏的临界地。炳灵寺开窟造像,或许早在公元三世纪的西晋便已开始。十六国西秦统治者崇信佛教,景色清幽的炳灵寺,成了佛教胜地。

  “炳灵”是藏语“十万佛”的音译,相当于汉语的“千佛山”、“万佛洞”。石窟始于西秦,历经北魏、北周、隋唐,直至元明。现存窟龛183个,造像776驱,壁画900平方米。墨书和石刻造像题记六则。造像有泥塑、石刻两种。壁画亦十分精彩。

  西秦造像洞窟最具代表性的是169窟。北壁有西秦“建弘元年”(公元420年)墨书题记,是全国石窟中已知最早的纪年洞窟。洞内绝大部分为泥塑。阿弥陀佛、观世音、大势至菩萨三尊像龛在北壁中层。其中的观世音,束发无冠,面带微笑;袒右肩,披巾绕臂而下。一臂屈贴于胸前,另一臂下垂。神态潇洒妩媚而挺健有力。泥塑彩绘用色,肌肤粉白,头发眼眉墨黑;外衣大红,长裙绿色。效果鲜艳,沉着大方。若与敦煌莫高窟早期塑像比较,技巧上更纯熟精到。洞窟内其他佛菩萨等泥塑,着袒右肩长衣,或通肩式长衣;薄衣透体,具“曹衣出水”的早期造像特征。洞窟内的西秦壁画,具有很高价值。

  北魏时期的第125龛,为石雕。释迦、多宝二佛(“多宝佛”,《法华经》中的“东方宝净世界”教主)并坐,两侧各一菩萨。二佛面部神情温和却不露笑容,目光低垂。脸型长方,秀骨清像。鼻梁、下颏等处体面转折犀利,如刀砍斧劈。与麦积山同时期造像虽有共同特征,却又是独具风采。面目神韵特别清峻高逸,反映出南朝崇尚清谈玄学之影响。尤其是长方几何形体的脸、身躯,用今人的眼光审视,颇有“现代艺术”之风范。

  唐代的窟龛占总数2/3以上,大多为彩绘石造像。题材为佛菩萨、天王、罗汉等。强调健康丰腴的美。171号龛摩崖弥勒倚坐像,高28米。如64号龛观音菩萨裸露上身,无冠无璎珞装饰。头束高髻,面型丰腴,妩媚动人。体态呈S形,转折角度大而强有力,是其他石窟少见的。由于砂岩,不以细腻刻画见长,而以简练的刀法着重突出其体态特征。如第46号龛、50、51、64号龛的佛、菩萨是代表性作品。

  1967年兴建刘家峡水库,窟前修大坝。坝前波光潋滟,坝后岩窟崔巍,美哉!眺望起伏黄土山峦,一片西北“桂林山水”。


美术报 赏析 00032 黄河峡谷的
丝路佛国
2019-08-31 10850845 2 2019年08月31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