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09版:聚焦

文章导航

接地气的画室
为人民的艺术

读中国美院周刚教授创作手记有感

  “名家画室”是美术报今年新开的栏目。读者跟随美术报记者的脚步走进那个生产想象力的地方,与名家面对面,聆听他们的思考和艺术创作故事。栏目开出后颇受业界关注和读者好评。但这一次是我们首次把关注的镜头对准地底下,对准中国美院教授周刚和他笔下的那群矿工。

  12年前,中国铁路第六次大面积提速调图正式实施前夕,为了做《高铁,为中国提速》的报道,我带着记者去山西采访西煤东运。当我们走在秋凉乍起的山西省大同市,看到一辆辆的煤车擦身而过,黑金般的煤块源源不断地通过铁路运向远方,刹那间,我也很有一种冲动想到地下,和采煤工人近距离接触,看看他们如何闪动着腰身,砸着汗珠,忍受着煤尘、粉尘,在那黑暗逼仄的空间里作业……

  这几天,当我看到中国美院周刚教授的创作手记时,突然又有一种冲动,想随着他一起去一趟甘庄煤矿。

  周刚教授深入矿区写生至今已15个年头了。8年里他四进甘庄煤矿,为矿工造像。就像他所说的,“我知道我画的矿工里,有我在矿区里所有的感受,我知道情感和艺术同样重要。”作为读者的我们也知道,这些沉甸甸的画作里蕴藏着什么,打动我们的是什么,引发我们思考的又是什么。

  14年前,2005年春节前夕,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来到长广煤矿浙江矿区,乘罐笼下到近千米的井底,弯腰弓身沿着低矮狭窄的斜井走了1500多米,来到采矿点看望慰问在井下采煤的工人,深深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若干年后,他在一次讲话中说出了那句掷地有声的话:“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

  周老师,无疑深谙其中的深意。基层的劳动人民不仅是他创作的对象,也是他颂扬的主体,更是其创作灵感和表现力的源泉。

  为人民的艺术是有传承的。回溯上一辈的画家,和美术报有着深厚渊源、开创“黄土画派”的一代大家刘文西,和周老师一样毕业自中国美院。他深受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影响,离开浙江这片土地后,始终把视角对准黄土地上的普通人,留下了一批思想和艺术皆精的作品,对中国画坛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大家都知道他一生积累了数万张各类人物的素描,这为他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又到一年开学季。我想,周老师这在地下的名家画室,也完全可以成为我们美术教育的样板课堂。我们的美术教育该走向何方?我们的美术院校应该致力于培养什么样的艺术精英?周老师的实践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坚持艺术为人民服务的办学方向,出作品、出人才、出思想,定能绘出最美的时代画卷。

  从另一个层面上说,周老师的名家画室,也是艺术高校里一堂很有特色的“有风景的思政课”。这是另一种风景,混杂着汗水、煤尘、粉尘的风景,最接地气、最叩动人心的风景。这里,可以找到艺术家魂牵梦萦、孜孜以求的创作源泉,也可以找到引领青年学子真正走进艺术殿堂的珍贵钥匙。


美术报 聚焦 00009 接地气的画室
为人民的艺术
2019-09-07 美术报2019-09-0700009 2 2019年09月07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