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时评

被抛弃的字画和被忽略的市场

  最近,一张关于书法作品扔在垃圾桶上的图片被刷屏。追问这一幕的发生地似乎没有意义,但是可以判断被抛弃的作品肯定不是有偿所得,否则也不会遭遇如此命运。太容易得到的东西往往不会珍惜。所以,一个小小镜头引起的这场轩然大波背后是艺术品市场的现实性问题。相信并非只是个例,它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那部分“未名”艺术家群体极其尴尬的处境。

  这里首先涉及到人们对美术创作劳动的认识问题,艺术创作者们创作时下笔神速、跃然纸上的表象让人误以为创作一幅艺术作品是信手拈来、再容易不过的事,这阻碍了人们对艺术学习背后艰辛和付出成本的认识,正如人们迷醉于美酒的醇香却往往忽略它被闷在地窖里的漫长孤寂,由此成为向创作者免费索画的直接心理动力。

  事实上,从学生时代开始学艺到踏上从艺之路,之中的物质成本和十年冷板凳的精神成本巨大且难以计数,特别是对于那些未成名成家的艺术创作者而言,由于尚未形成个人的艺术品市场,其创作的艺术作品更是被视为廉价(但并不代表没有价值和水平低下),但付出的心血和成本一点也不低,这一群体还恰恰占据着艺术品创作的绝大多数,这张图片正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个庞大群体的巨大现实窘境。

  当前,对于大众化的艺术品市场,不是僧多粥少,而是僧少粥多。加上艺术品的特殊性,定价没有可计算的直接参照物导致定价难和知识分子的矜持等因素,都助推了无法拒绝免费索画的人情现实。到最后,对于免费得来的艺术作品,特别是“无名”艺术创作者的作品,人们在一些特定时候不加珍视,随意丢弃便可以理解,因为抛弃的行为不需要任何物质成本。实际上,免费赠予之后的随意“践踏”行为,给创作者们带来巨大的心理冲击。任何劳动都是有价值的,对于索画者而言,只不过是赠予者把成本转嫁到自己的身上而已。所以,要么不轻易向艺术创作者索取作品,索取之后便要加以珍惜,这是对他人劳动的尊重,也是对双方友情的珍重。

  从更高的层面看,此次事件也反映出建立面向大众的艺术品消费市场的必要性。主观地看,艺术创作者当然有意愿让个人的作品进入市场以实现个人艺术的价值,消费者恐怕也希望有渠道能够提供自己消费得起的艺术品,笔者曾见朋友从网上购买的几张字画复制品用以装饰空间,如果与本次事件中的作品比则相形见绌。所以,相较于如火如荼的高端艺术品市场,占美术创作主力大军的普通艺术创作者的艺术市场被人们忽略,这是图片应该引发我们深层思考之处。

  艺术消费市场会在一定程度上自发形成,但很难自发地走向完善和成熟,并且可以预见,大众艺术品消费市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呈现零散化、不成熟的特点。客观而言,身处一个发达的商品时代和艺术消费逐渐兴起的时代,艺术品应该理直气壮地成为商品,展示并实现他的价值,艺术品创作者和消费者双方有必要在商品交易框架下完成艺术消费,这将使艺术的发展之路走得更远。

  当前的艺术品消费市场,从画廊到艺术展览再到文化艺术博览会,我们发现有其存在的局限性,艺术的创作与消费存在信息和渠道不对称不通畅的事实。大众艺术品消费市场的缺乏,艺术品创造和消费需求的错位,造成了目前大众艺术品消费存在尴尬局面:

  一方面,高速发展的经济带来的财富积累已今非昔比,积攒了巨大的艺术品消费需求。大众有很强的艺术品消费需求却找不到最合适的消费渠道和最合适的艺术消费品,只能转而网上购买低劣的艺术复制品。

  另一方面,我们国家不缺少艺术品的创造者,美术专业毕业生、美院毕业生、美术家们虽然受的艺术教育完备,技法成熟,创作的作品品位高,却苦于找不到市场,无法通过专业创作生存而改行,对于艺术发展和艺术家后续成长不利。所以建立大众化的艺术品消费市场迫切需要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和引导。

  在商品经济时代,艺术品由文化精神产品向商品的过渡成为必然,如何捋顺艺术生产、艺术市场、艺术消费、艺术商品流通等方面的关系,建立起良性循环的艺术经济,打通艺术品创作和消费双方的是“最后一公里”成为新时代下文化繁荣的一个重要命题。

  齐白石“卖画不论交情”的典故为人所熟知。早在年轻时他就立下规矩,无论何人不赊不减,甚至是已出门之画回头补虫、加印、加题都不应允。表面上看冷酷无情,六亲不认,实质上显示了他对艺术品市场的理性认识。

  现实中,能够成名成家的毕竟少数,大部分美术创作者一辈子都无法在沧海横流中立上潮头,但他们并没有停止热爱艺术和创作艺术作品的脚步,内心也渴望自己的艺术价值得以体现,这时候与高端艺术品消费市场并列存在的大众化艺术品消费市场显得迫切。假设图片中的书法作品是持有者花几千上万买来的话,估计不会遭受这番命运,所以即便是普通的艺术作品,还是“亲兄弟,明算账”的好,这背后藏着一个还待开发的艺术品消费市场。


美术报 时评 00007 被抛弃的字画和被忽略的市场 2019-09-14 10990511 2 2019年09月14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