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22版:美育

中国美院这支“链状”团队
获我国教育教学研究最高奖

  上手劳作、以技入道,孕育着人类文明基因的生根迭代,承载着中华民族朴素的哲学观和人生观。近年来,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一直致力于依据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规律,为复兴民族手工艺文化、激活传统文化的基因、构筑中国特色东方文化主体的新时代核心价值观而努力着。

  由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周武领衔,刘正、胡惠君、戴雨享、汪正虹、李文、韩熙、彭倩等教师担纲完成的《基于专业链状工作坊的工艺美术创新创意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项目,荣获2018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这是我国在教育教学研究方面的最高奖,也是2018年全国艺术类高校唯一拿下的一等奖。

  周武作为“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代表,参加了近日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受到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亲切会见和表彰。周武还作为浙江高校唯一代表,受邀参加教育部组织的由全国11位优秀教师代表参与的专题座谈会并发言。

  为此,记者就专业链状工作坊的工艺美术创新创意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等相关问题,采访了周武教授。

  “链状工作坊”

  这一路走了20年

  周武告诉记者,专业链状工作坊是基于陶瓷专业,慢慢生长出来,渗透到其他几个专业领域的教学方式。这一路走来整整走了20年。

  何为“链状”?周武说,所谓“链状工作坊教学模式”,是跟手工艺术创作规律紧密相联的一种教学模式。由于手工艺术的创作有其自身的流程和工序,且需要对材料有丰富的认识,创作过程环环相扣,仿佛“链条”一般,因此提出了“链状工作坊”概念,并以此为依据,展开相应的手工艺术学科的教学。这一教学模式的建构有利于学生掌握材料特性和创作规律,并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为今后从事手工艺术相关行业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一教学模式的建构是一个逐渐摸索、进而清晰起来的过程。周武回忆道,从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美术学院的陶瓷专业就已经开始有这方面的构建意识,直至2010年象山中心校区热成型实验教学大楼落成,这一方向开始清晰化。2012年,工艺美术相关学科进行工作坊教学改革,“链状工作坊教学模式”从陶瓷向玻璃、首饰、漆艺等其他工艺美术类专业方向延伸。2015年,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成立,陶瓷、玻璃、首饰、漆艺四个方向的专业版块实现专业融通,“链状工作坊教学模式”得到进一步深化。

  目前,经过多年的持续打造,在刘正、胡惠君、戴雨享、汪正虹、李文、韩熙、彭倩等教师的共同参与下,手工艺术专业四个方向工艺实验室已形成集群。

  实践证明,对于手工艺术(工艺美术)学科而言,“链状工作坊教学模式”有其科学性、人性化的优点,其从教学上修复了工艺美术专业理论与技能知识的碎片化,从平台上破解了工艺美术专业与教学门类科研平台的藩篱,从人才队伍上消除了工艺美术专业“泛工艺美术设计”教育的弊端,从社会服务上黏合了工艺美术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产业转型服务的脱位。

  在“链状工作坊教学模式”的框架下,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在陶瓷、玻璃、首饰、漆艺四个专业方向已形成24个链状课程,每一课程都有其针对性和主要研究方向,成为“链状”体系之一环。

  陶瓷艺术设计专业方向目前已有成型工艺、陶瓷材料(釉药)、器皿设计、陶瓷首饰、陶塑、烧制六大课程;玻璃艺术设计方向目前已有玻璃造型、玻璃成型、玻璃吹制、玻璃材料、玻璃雕刻、玻璃灯工六大课程;首饰与金工艺术设计方向目前已有金属工艺、装饰技艺、首饰设计、宝石工艺、材料语言、后期加工六大课程;漆与木作艺术设计方向目前已有漆艺技艺、漆艺材料、脱胎工艺、漆画创作、漆器创作、漆艺应用六大课程。每个专业方向的课程均涉及材料、造型、工艺、制作等方面,依据创作规律,覆盖整个创作流程。

  落地、生根、迭代

  手工艺专业探索永远在路上

  据周武介绍,《基于专业链状工作坊的工艺美术创新创意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这一教学成果以“活化传统工艺,聚焦东方美学,培养创新人才”为教学理念,组建了陶瓷、玻璃、首饰、漆艺、基础、跨界、社会名企、国际名校8个专业工作坊平台,为工艺美术的人才培养建构了一个科学化、系统化的平台,并从“术业专攻型为中心”转向以“博专兼顾型为中心”。

  “链状工作坊教学模式”的建构、完善与推广,令许多相关学科受益,同时,对于我国手工艺术发展,尤其是传统工艺美术遗产的传承与发扬也具有重大意义。据悉,自“链状工作坊教学模式”实施以来,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在学科教育、人才培养等方面已取得多方面的成果,也得到了专业院校教学同行充分肯定。许多优秀毕业生在广州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山东艺术学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苏州大学美术学院等全国重要艺术院校任教并参与手工艺术专业方向的建设。

  资讯互联、科技的发达正在影响着社会的文化生态和生活环境,传统工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新时代生活的变迁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环境和习俗。而新兴科技工艺产业的高速发展,引发传统工艺在材料、工艺、品种、观念、功能等方面新的诉求。我国优秀传统工艺的传承与振兴,正步入关键的时期,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被明确写入国家“十三五”规划中,这是国家文化复兴的战略。

  值此背景下,《基于专业链状工作坊的工艺美术创新创意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的获奖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周武谈到:“我从事陶艺已经有30多年了。从学生,到自己成为老师,多年来,我深感我国当前在手工艺术教学领域深度和广度的缺失。可以这么说,作为艺术形态,手工艺术是古老的,但作为学科,它又是年轻的。所以,从事这一领域的教学,我们几乎很难找到现成的经验或者方法。因此,从20多年前开始,我就在有意识地对此进行思考。所幸,在我们的前面,有邓白先生在20世纪60年代对工艺美术相关专业的倡导和扶持,有陈淞贤老师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对陶瓷专业进行教学改革的探索。正是在一代代前辈努力的基础上,20多年前,我也开始有意识地思考相关问题。尤其是1998年,由刘正老师和我一起策划、组织了‘中国青年陶艺家作品双年展’,这个展览也不断地开拓着大家的视野,拓展着我们的教学思维,并将许多优秀的艺术家、学者、导师聚集起来,一起思考、碰撞学科的关键话题。最终,在教师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结合手工艺术的创作规律,建构了这样一个链状工作坊的教学体系。这是一个来源于手工艺术一线教学和创作实践的体系,有其科学性、系统性,我想,也正是因此,能够获得这一次的奖项。”

  获得我国教育教学研究最高奖,在周武看来,站在这样的高位上,回望自己走过来教学改革探索的这条路,应始终保持清醒。因为教学成果奖不是一个既定模式,它需要不断去充实,去修复,去完善,去推演,尤其是手工艺术专业,永远在路上,没有止境。


美术报 美育 00022 中国美院这支“链状”团队
获我国教育教学研究最高奖
2019-09-28 美术报2019-09-2800009;11072603 2 2019年09月28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