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原 攀高峰
实录“2019浦江·第十二届中国书画节
书画影响力峰会暨名家座谈会”
编者按:由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指导,浙江省美术家协会、浦江县人民政府主办,美术报、浦江县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承办的“2019浦江·第十二届中国书画节书画影响力峰会暨名家座谈会”于近日在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仙华文景园小剧场举行。本次峰会是继2018年“美术与乡村振兴——书画名家论坛”之后,美术报第二年联合浦江,在“浦江中国书画节”期间举办的美术学术高端论坛。系列论坛紧跟时代,扎根基层,获得良好口碑,成为书画节常规重点项目之一。
浙江大学教授杜高杰、中国国家画院博士后导师范扬、中国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陈履生、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陈琪、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周刚、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北京分社社长吴重生等专家、学者带来精彩讨论,从艺术创作的高原高峰,作品中的乡情乡愁,到艺术教育的未来发展,文化旅游的融合创新,嘉宾们还从自身艺术成长道路出发,为在座艺术学子指引方向,为青年艺术家的发展给出了中肯的建议和忠告,在现场引发热烈反响。本报整理刊载其中重要内容与读者朋友们分享。
高峰是“比”出来的
吴重生:我们今天是“书画影响力峰会”。艺术的发展要有高原,更要有高峰。浦江作为“书画之乡”,书画人才济济,名家辈出。请杜高杰先生谈谈,浦江如何在书画现有的“高原”艺术氛围中,再现“高峰”。
杜高杰:浦江作为书画之乡,为“高原”的出现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如何能够出现“高峰”呢?这不是单纯的技术和技巧问题,取决于一个人的综合修养,包括哲学、史学、文学的修养等等,诗书画印4个因素在中国画上体现,需要下很大的工夫。有些人说,这个时代做得到诗书画印俱全吗?有必要吗?我的答案是做得到、有必要。我希望在我们浦江能够有大量的有识之士为之努力。
国学是什么学?是“智慧之学”,不是“成就之学”。书画是什么学?是气韵、境界、格调之学,不是画画写字而已,追求的是境界。什么是境界?情境的结合,主观和客观的结合。什么是格调?古往今来的精髓吸收过来化为己有,产生出自己的面貌。什么叫高峰?在这些基础上所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就是高峰。高峰不是自称的,现在有些人自称“大师”。但是“大师”是自称不了的,高峰是“比”出来的。
还有一点很重要,我们现处的这个时代,文化交流频繁,但是我们一定要认识自己的文化精髓。不久之前我到了一个村庄,一看门口的对联不公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联可以明显地展示这个地方的文化水平、书法水平以及胸襟气度。一切建设都是文化建设,甚至包括一个公共垃圾桶、一根栏杆,都要经得起艺术锤炼。“低俗”是现在存在的一种很大的危险,俗的表现是什么?多了,烦琐了,画蛇添足。我们现在很多地方以装修得非常豪华为荣,实际上它是俗了,不是高水平的表现。高雅不是决定于材料的高贵,而是决定于艺术水平的高低。
“眼高手勤”,眼高是一辈子奋斗的目标。眼高决定一切,但是要手勤达到那个目标,这是我送给大家四个字。
认识浦江是因为“书画影响力”
吴重生:我们在“书画之乡”浦江举办“书画影响力峰会暨书画名家座谈会”是恰如其分的。如何来看待浦江这一地区在书画行业中的“影响力”?
范扬:这是我第一次来到浦江,但是浦江在我的印象中很重要,就在于书画的影响力。我之所以知道浦江确确实实因为浦江的文化影响力和书画影响力,使得我们关注“浦江书画节”这么一个地域的文化活动。
浦江的书画文化名人很多,张书旂、吴茀之先生都是浦江籍了不起的画家,他们是花鸟画出来的。到吴山明先生这里,人物画影响广泛。再到陈琪和马锋辉又回归到花鸟画。浦江的文化脉络“一茬一茬”的,但是又串联起主线,对中国传统正脉的把握下,又发挥了地域绘画的特色——水用得特别妙,有一种水色透明、画面清亮的江南韵味。“浦江”这两个字都有水,所以他们的作品,水墨里面跟水的关系之深,而且用笔奔放,这是一个画派的脉络。现在叫新浙派,我觉得新浙派的主将当中,浦江占了非常大的份额,起到了主力军的作用。希望浦江在一届一届的美术盛会的推动下不断新人出现,成为新浙派主流中强有力的后备军。当然,这也离不开并且要感谢浦江县委县政府和各级部门对文化的推动作用。
人才走出去,更要走回来
吴重生:浦江的书画场馆很多,仙华文景园、浦江美术馆、非遗馆、吴茀之纪念馆、方增先书画碑刻院、山明美术院等等。有3000多人在山明美术院参加培训,300多人考上各类美术学院,举办各类美术活动有300多场。浦江还有一个学校叫浦江书画小学,近年来有很多书画名家到这所小学讲学,被评为全国书法学校百强。我们浦江书画场馆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呢?
陈履生:我们看到山明美术院和浦江书画小学的成果,艺术从儿童抓起,从社会基层抓起,这是最重要的,这种“抓”要成为常态工作。但是要培养出高端人才,除了在基础教学方面努力为高等美术院校输送人才,我们要思考如何能在浦江推动文化在历史进程中的发展。高端人才需要高端人才的培养环境,比如说从美术院校毕业后回到浦江的书画家,就需要博物馆和美术馆,需要进行对外交流。我们现在热衷于盖房子,一些新建的博物馆、美术馆,规模非常庞大,但是没有馆藏,只能供于交流。藏品丰富、品质高,对于高端人才可以产生重要的影响力。
藏品专业水平的提升,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对外交流,举办重要的展览。浦江美术馆、博物馆也可以通过交流把自己的书画向外传播。当然,当代中国绘画高端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现在这个时代和方增先、吴山明的时代完全不同,他们崭露头角的时代书画家数量是有限的,现在起码超过100倍,在这样的比例当中想脱颖而出谈何容易。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今天我们如果提出过分高的要求其实是很难的,寄希望于浦江后人的发展一定要走多元化的道路,除了书画以外,也包括艺术设计、艺术史论研究以及其他各个专业的发展,从而带动普遍水平的提高。如果仅仅局限于书法和绘画的话,就会带来很多问题。
我们今天谈“全域旅游”,用书画基因激活旅游、打造乡村振兴新引擎。实际上地区各方面的全域发展才能带动浦江书画整体水平的发展,其中经济水平是很重要的一环,如果没有强大的地方经济来支撑,就不可能有非常好的博物馆、美术馆,没有强大的经济支撑也“走”不出去,也不可能“走”回来。今天我们谈“乡愁”,要有诗意和远方,但是诗意和远方非常抽象,很多人离开了家乡以后就没有再回去,不可能为家乡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作出贡献,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我们去反思的。
艺术创作与“乡愁”分不开
吴重生:乡愁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乡贤艺术是中国艺术的根脉所系。书画艺术创作与乡村文化结合,浙江是全国的范例。以书画基因激活全域旅游,打造乡村振兴新引擎,在浦江来说已经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一个生动的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依托绿水青山营造诗意艺术栖息地,相信浦江走出来的陈琪老师肯定对于“乡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陈琪:我认为“乡愁”就是一种情怀,也是一种文化的血脉,这种文化的血脉是代代相传的传承。我们浦江从张书旂、吴茀之走向方增先、吴山明,然后再走向我们这一代,这些都是家乡文化的传承和血脉的传承。在创作当中,我对家乡的情怀、对家乡的生活一直没有断过,我很多获奖的作品人物、花鸟、山水,都是和家乡的山水、家乡的情怀分不开的。
我们如何来看待浦江文化?浦江这么多年,尤其是从1995年到现在做了非常多的工作,特别是与中国美协合作的“万年浦江中国画展”发展了5届,把中国画的精英都集中到浦江。通过书画的传播,吸引全国书画家到浦江来创作、展示,这是一种很好的传播手段和窗口,体现了浦江县委县政府对“书画之乡”,对浦江书画的传播,对浦江绿水青山的传播。我们也听到很多回馈的声音,从浦江这么多届的全国书画展质量和数量来讲,对全国书画的影响非常大。请入选作者到浦江来看浦江的山山水水,这也对浦江旅游文化的融合起到非常大的作用。这些是我们作为家乡人所希望看到的,也是我们要回报的一份情怀,希望更多的艺术家或者书画界的朋友来到浦江,这是我的心声。
有方向,在路上
吴重生:“工匠精神”和“群体自觉”是浦江文化发展过程中很重要的因素,这些因素在浦江文旅融合过程将起到怎样的作用呢?请周刚教授谈谈。
周刚:你们知道今天这个社会上什么脉搏跳动得最为明显?科技的脉搏、商业的脉搏跳动得很明显。对一个艺术家来讲,如何才能让我们的绘画跟这个脉搏相吻合?否则艺术家就不会被社会关注,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艺术家是关注这个社会好,还是自我创造好?如果你是一个完全不关注社会的人,完全自我表现的人,那么绘画就会与社会无关。
我们的绘画如何能够跟艺术、社会结合?文化是城市发展的核心动力,也是我们作为艺术家往前走的核心动力。艺术作品的好坏以及价值的高低在于思想的高低。比如一条小鱼生在臭水沟里,鱼就认为水就是臭的;如果生在大西洋里,那里的鱼就认为水是咸的。怎样才能知道天下有那么多的不同的水?思想上的“天涯流浪汉”,唯一的做法就是读书,这是智慧的积累。如何让我们的绘画跟今天的社会接触?齐白石是家喻户晓的画家。我小时候刚刚开始读书,看到家里的脸盆里画着虾,还认得一个“白”字。我问我母亲“白”是什么意思。她说齐白石是中国的绘画大家。当一个艺术家的作品真正走入百姓的生活当中才能真正被百姓认知。
对于年轻的艺术家朋友,我作为一个老同学想说一点体验。第一,不忘记乡愁。那是你的生命源头,是你的出处,那是无论走到哪里都应该为之奋斗终生的地方。第二,有方向,在路上。知道去哪里,一定不要光想不干,一定要在路上。第三,最重要的是坚持。人这一生做事情就是坚持,成功的路上并不拥挤,因为坚持的人太少了,谁能坚持到最后,谁就是那个佼佼者、成功者。
(本报根据峰会现场发言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