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09版:聚焦

文章导航

探索书法的
广度与深度

书·非书论坛综述

  10月12日下午至13日,三场高品质的学术论坛精彩开讲。论坛对三个议题进行了讨论,分别是“书法作为方法论”、“书法的身体尺度”、“书法的世界语境”。20多位知名艺术家、理论家、学者参与论坛讨论。

  议题一:

  书法作为方法论

  在“书法作为方法论”这一议题中,由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高士明、国际著名策展人张颂仁主持,艺术史学者范景中,西方汉学界研究中国艺术最有影响力的德国汉学家雷德侯,比利时皇家历史与艺术博物馆资深策展人史蒙年,同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哲学家孙周兴,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教授万木春进行演讲。

  范景中讲到,他希望艺术永远是多元的,而且也希望传统的东西永远不会中断,就像“书非书”这三个字里包含的意思,它用文言的形式呈现,本身就是向古典致敬。向古典致敬有各种方式,有的书法非常现代,就以王冬龄的书法来说,他的书法看似非常现代,但是骨子里是古典的。他说“明枪暗箭”,所谓的“明枪”就是用现代书法的形式,“暗箭”就是自己在家临帖,写古典的东西。

  雷德侯从王冬龄曾说“我一边进行传统书法的训练,同时也进行现代书法抽象画的创作”这两句话出发,与大家分享了他对王冬龄传统书法和现代书法的研究。

  史蒙年的发言题目为《汉字的天星系——汉字的视觉性质与书非书的论述》,他提到:中国使用的衍形文(文字是书写的语言——属于视觉界的现象),国外使用的衍声文(文字是语言的书写——属于听觉界的现象),两个体系之间的关系应该作为经纬交结方式的优势条件。

  孙周兴以《圆性汉字与当代书法的意义》为题,围绕“汉字是圆性的吗”“汉字和汉语之变对书法意味着什么”“当代书法如何参与世界经验的重建”三个问题进行阐述。

  万木春认为,书法的特点是有文字内容,当我们的眼光游离于文字的内容和文字被书写出来的过程和形式时,感到舒服;当退回到文字内容,聚焦于文字对书写出来的形式、过程中,也是一种舒服的状态,这种感觉类似于在当代创造中,发现它传统的状态。“书法作为方法论”这一主题的探讨,就是要从舒服的境界中退出来,进入一个陌生的领域。

  议题二:

  书法的身体尺度

  “书法的身体尺度”这一议题紧接着举行,由《现象》杂志、《山水》丛刊主编寒碧主持,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兼浙江大学世界艺术研究中心主任沈语冰,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书法与绘画比较研究中心主任邱振中,香港艺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法国巴黎索邦大学博士韦一空,职业艺术家、批评家兼独立策划人王南溟,日本东京艺术大学教授、坂口宽敏,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副教授、视觉文化系主任周诗岩分别发言。

  沈语冰认为,书法比其他的艺术更多涉及到身体的可控性与不可控性,书法需要有大量的重复训练,这是为了可控性,但是一件完全可控的作品不一定是最好的。如《兰亭序》(真伪有待于考察),它最后留下来的是草稿,是在无意中写出来的作品。

  邱振中结合40多年来在书法领域的探索,谈论“汉字的现代书写”这一话题,涉及两个问题:第一,既然是写汉字,一定牵涉到语义和文字,这是绝对回避不了的。第二,怎么去书写,怎么样书写。

  韦一空分享道:在西方艺术当中,可以在画面当中感受到一个身体的存在,但是大家都会把这个实际的身体在场感排除在外。身体的表现性在中西方的艺术中,是建立在两个完全不同的哲学或者理论的基础上的。如果没有20世纪后半叶相关哲学或者理论的转型,就会发现西方的观众很难有这样一个通道来了解书法这门艺术。

  王南溟通过分析几位具有代表性艺术家的作品,直观地让大家看到训练过的艺术家和没有训练过的书法家、艺术家写的现代书法是不一样的。

  坂口宽敏与大家分享了他的创作,表示“书”有读书的意思,同样也有书法的意思,而“书写”的发音在日语里也有很多其他的意味,如抹一下头发或滑水、在皮肤上滑动等,都表示对一个表面的触碰,在一种微弱的触碰当中带来一些痕迹和体验。书法是一种触碰,篆刻也是一种书写。

  (下转第9版)

  (上接第8版)

  周诗岩回顾了几个关于身体观念的重要节点,反思身体与书法之间的关系。书法具有特殊性,书法或者传统书写既是图形的,又是语词的;既带有个体表现性、表演性,但又是一个社会生产;既有它的生命形式,同时又有它的质性内容,因此必须思考如何找到一种个体的重塑自我经验或者说自我塑造的技术。

  议题三:书法的世界语境

  第三部分论坛主题为“书法的世界语境”,由北京大学汉画研究所所长朱青生主持,美国芝加哥艺术博物馆亚洲部主任汪涛,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馆长许杰,德国柏林自由大学教授何小兰,法国巴黎东方语言学院教授柯廼柏,温哥华美术馆亚洲馆总监、加中当代艺术协会主席郑胜天展开演讲,为我们带来全球语境下书法艺术发展。

  汪涛表示,我们看当代书法的时候,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怎么来看它和自身传统以及当代艺术潮流之间的关系,这也要求我们从一个新的世界语境下看中国当代书法创作。

  许杰从四个案例谈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的拓展书法在世界语境下的实践,他表示,对于书法的创新,前人已经做了很多,但对书法的创作者、研究者依然还是有着很大的挑战。

  何小兰的报告题目是《从跨文化对话框读〈中国当代书法〉:王冬龄与马丁·韦默尔的合作作品〈视觉对话〉》。他表示,王冬龄写了《无东无西,无古无今,无书无画,无意为之》这16个汉字,就是他与马丁·韦默尔之间进行《视觉对话》中的关键词。两位艺术家之间存在着语言隔阂,两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其艺术实践亦具有不同的历史文化语境,但这段提纲性的表述可理解为对此类差异的回应。

  柯廼柏觉得中国书法是超过艺术概念的,因为书法的工具是词汇、文字等。“书法艺术”对我们来说实际上是三个东西:一是知识分子,他选文字的时候,一首歌、一句话、一个字,他和文字的内容在一起活动。二是毛笔用完了以后,在我们的面前有东西、有形式,大小圆方等等。三是身体的活动,像运动、跑步等等。这三个方面都在一起,因此他觉得书法已经超过艺术,必须给它提到一种新的位置。

  郑胜天与大家分享了两个外国人学书法的故事,从这两个例子中,他表示,两位“学生”都领略到书法对中国文化的价值所在:书法的观察和书法的创作方法,此外还可以加上书法的思想方法。如今,中国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海外华人的数量和掌握的资源也与以往有很大的不同,他认为这是推动中国书法进一步走向国际,为世界文化做出贡献的大好时机。

  (根据论坛现场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美术报 聚焦 00009 探索书法的
广度与深度
2019-10-19 美术报2019-10-1900011 2 2019年10月19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