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23版:格调

道无因——工艺当随“当代”

  “道无因”见古诗十九首中“去者日以疏”,这首本是感怀沧海桑田的诗,但在后半部分发展为散发着辩证唯物主义光辉的乐观思索。“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一切的变化都是必然,这正应了年轻一代的创作状态,作为当代艺术的工艺,他们不求完美和精致,他们生气勃勃打破重组,一心面向心目中的未来。他们的观念即“道路”,而当代艺术的“道路”选择,不必问因果关系,“观念革命”指向后现代状态的“广义综合”。

  工艺当随“当代”,是一个关于未来的命题。通过“道无因”这一部分的展览,我们试图勾画出年轻一代心目中的中国当代手工艺当下以及未来的样子,它的是什么形状?它的边际?与什么接壤?它的方向?它又会以什么样的身份在当下和未来中存在?

  今日的世界,科技正在改变着一切。也许你现在还能寻觅到某处未名的小镇,用你认为的最传统的方式在劳作生产,打铁喂马、耕织生活,但你所谓的世外桃源可能正在被3万公里之外的多国卫星不停地监视和扫描,人们可以通过“北斗卫星导航系统”、GPS轻易地定位到你的铁匠铺子;不久以前,我们看见了人工智能Alpha Zero(阿尔法)在智商上无情碾压人类最聪明的大脑;轨道空间站里通过无线数据传送和3D打印技术直接制造飞船的破损零件;艺术家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在地球的另一端通过操纵机械臂精确地完成其设想好的创作。

  一向遵循传统,偏好溯源和摹古的工艺美术,在这样的浪潮之下似乎也被激发出新的生机。当代手工艺正在积极地拥抱科技发展所带来的各种利好,新技术和新材料被艺术家广泛地采纳,“手”的意义被极大延伸了。从某种角度上去理解,手工艺的嬗变可以映射出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和生活变化,“变化”是工艺生命的永恒面貌。

  在西方,手工艺自1850年工艺美术运动开始自觉复兴,将近170年的时间里,手工艺在社会发展中所处的位置和导向被不断地调整着,这段历史涌现了诸如威廉·莫里斯、奥斯卡·王尔德、儒勒·拉利克、查尔斯·伦尼·麦金托什、柳宗悦、戴尔·切胡里等等杰出人物,正是他们用手工艺不断地矫正工业文明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缺陷与弊端,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上,为手工艺在现代世界中的留存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上个世纪的80年代,当代手工艺在学院派艺术教育的推动下,孕育并蔚然成风,成为现代视觉艺术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当代手工艺在其诞生的那刻起,就不断地以挑战人类对于手工艺认知的极限为己任,吸收各种后现代思潮,跟随当代艺术发展的步伐不断开疆辟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当代手工艺家们一方面尊重传统的手工信仰,强调手、脑、心灵之间的相互协调。另一方面来看,他们又有意与传统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更愿意脱离原有的约定,转而投入轰轰烈烈的当代艺术与当代设计的洪流之中,将手工艺定义成为艺术与设计之外的第三种选择,成为了沟通艺术与设计、传统与未来的桥梁。具体表现为:它们经常会超出其定义的局限,其总的发展方向越来越注重抽象性、雕塑性,思想和观念的表现胜过其功能性,强调复杂的智知性内涵以及对人类精神的探索。

  这是当代手工艺术的第三条道路,这条路上,年轻的手工艺术家们朝气蓬勃,义无反顾地向更为广阔的未来行进。未来不可期,而且也没有退路,因为“思还故里闾,欲归道无因”。

  (作者系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教师)


美术报 格调 00023 道无因——工艺当随“当代” 2019-11-02 11233098 2 2019年11月02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