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聚焦

艺术家,请尊重艺术作品的生命属性

  11月14日,美术界人士的手机微信被刷屏:中国美术奖获奖名单公布,第十三届全国美展中的少数作品获得创作奖金银铜诸奖。这一届获奖作品数量少,奖项金贵,引起关注的热度自然也高。而今年美展上的一些“奇特现象”尤其是“照片画”现象,讨论热度一直不减。从一开始的质疑,到后来的担忧,“制造替代创作”的问题又一次成为关注的焦点,它犹如一块大石头沉重地压在人们心头,给世人敲响了警钟:艺术家,请尊重艺术作品的生命属性。

  和往年不同,今年的美展上出现了这样一种质疑。“画得和照片一模一样!”有网友指出不少展出的画作和网络上能搜到的照片,两者之间竟有一模一样的。甚至连山水画也有摹拟照片的,有人估算,美展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写实”作品摆脱不了和摄影的关系。

  绘画和摄影,这两种艺术形态确实有关联。摄影在它诞生不久后就被画家用来辅助艺术创作,可以说这种传统由来已久。只是,近年来这种辅助变成了主角,成为了某些画家应付创作的秘密武器。

  油画理论与创作博士苏刚提到:“写实绘画对于摄影表象化的复制似乎是一条捷径,其实荆棘密布。因为它抽掉了艺术对来源于生活的最真切、最重要的感性认识。画家们忙于复制,忘记了为心灵感受到的真善美歌唱才是绘画的理由。”

  之所以画家们频频对着“照片”作画,显然在于“制造”总是要比“创作”来得容易。创作一幅画,除了技法,还需要思想,而思想更不是凭空而来,需要一步一脚印地慢慢积累。

  山水画都尚且如此,人物画的创作则更加容易被“照片”所影响了。

  中国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陈履生曾对当代人物画的创作有过这样的论述:“如果今天的人物画已经退化到‘以形写形’的地步,或者局限在学院所学的造型能力的表现之内,那么,人物画极有可能被数码图像所替代。面对这样一种方法对于人物画的颠覆,实际上也反映了社会发展的不可抗逆;当代科技的融入不仅是对于造型能力的颠覆,而且也是审美的颠覆。”

  就像著名画家吴山明先生所说的:“近段时间讨论很多的全国美展‘画照片’作品,在现在越来越多。这很糟糕,它既是时代的现象,也是教育在这个时代的缺陷。我经常鼓励大家要多去写生,其实,参照照片、依赖照片画画,与到具体环境中写生的感觉完全不同的。”

  艺术作品一旦失去了创作的土壤,成了制造的产物,那么它就没有了生命力,成为了一件毫无感情的冰冷死物。艺术家们只有尊重创作,尊重艺术作品的生命属性,才能创作出真正的好作品。


美术报 聚焦 00002 艺术家,请尊重艺术作品的生命属性 2019-11-16 11357619 2 2019年11月16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