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4版:论说

初心画说——《画说初心》序

  1949年9月30日傍晚,北京天安门广场,雾霭浓厚,云气肃穆,人民英雄纪念碑在此隆重奠基。翌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三年半后,雕塑家刘开渠先生来到北京,主持纪念碑大型浮雕工程。整整六年,他和几位著名雕塑家一道,筚路蓝缕,一心创作,完成了这件共和国的“立国”之作。纪念碑立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立在一代代中国人民的心中。三年解放战争、三十年新民主主义革命、一百多年近代中国沧桑历史中的无数英烈,化为浮雕上前仆后继的身影,汇聚成气壮山河的力量。苦难奋斗的历史是它的骨骼,无数英烈的英魂是它的生命。浓炼人民气象,凝铸英雄风采,纪念碑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庄严和世代的纪念刻在身上。

  作为中国现代雕塑艺术的开创者之一,刘开渠先生的艺途始于西湖,亦成于西湖。1928年国立艺术院在杭州初创,刘开渠先生即为雕塑专业助教,之后被派往巴黎留学。1932年他学成归国,偶遇鲁迅先生,聆受“不塑死人塑活人”的教诲,踔厉风发,发愿铸艺。抗战艰难之际,其犹在后院建铁炉,熔铜塑像,为前线将士锻铸形象风采。正因为有如此的大义担当,创造激情,铸炼以艺报国、颂扬时代的初心,刘开渠先生义无反顾,肩挑重任,赴京参与这项伟大的工程,并将自己的生命化入纪念碑,化入民族大业。

  这种以艺报国、注怀时代的初心为美院代代名师所共有。林风眠先生早年即以表现的笔法,创作《人道》《痛苦》等皇皇巨制,一边将古今中外圣贤聚于一图之中,铸写人性智慧的光大气象;另一边刻画普通大众的悲怆与苦难,充分表现热血艺者的大义与担当。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初的中国新兴木刻运动中,杭州艺专青年社团是最活跃的一支力量。收入本辑《民族之魂》的百件木刻拼缀而成的《鲁迅的面容》,既是今日艺术青年对“新文化旗手”的深深敬意,又是相隔几十年的初心对话。纸上斑驳,刀刀有情。以艺报国、以艺为民的初心,浸滋了几代人,也磨砺成独特的辞章绚烂、关怀锋锐的“国美之路”。

  岁月不居,精神永驻。“画说初心”首辑二十册的艺作,最早从1950年莫朴先生的《入党宣誓》算起,跨度近七十年。以艺报国的初心未变,重视语言研究的特色亦不改。黎冰鸿先生的《南昌起义》以浓重、明亮的色彩,再现革命武装起义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的时刻,那个场面也被广泛地认同为历史的现场,留在国家博物馆与人们记忆中。全山石先生的《井冈山上》以中国山水的烟云之法,表现井冈苍茫、队伍激昂的景象;《英雄赞歌》用红色天空塑造国歌召唤下的人民英雄群像。何红舟、黄发祥的《启航》在那窄窄的船头上,戏剧性地刻画了一个意味隽远的历史现场。井士剑的《铁索英魂》,突出浓烈的色彩,以夸张的用笔,再现这场血与火的战斗。这些画卷因几代创作者的年岁不同,与战火往迹的距离不同,其语言特色亦有不同,但始终有一种极具表现力量的绘画意涵贯穿其中。这种意涵面向动人往迹,总有一份特殊的丰盈。敢令凡常事物,尽变洒红的牲物;敢令日常景象,尽变荆花乍放、棣萼生光的难忘现场。这种语言的根性源于古典艺术的宏博苍茫,又深深地根植于时代的生机活力之中。这些艺者用真诚来再现历史,又用澎湃的激情呈现一种艺术的启蒙力量。

  这种重语言的传统延续已久。其中总包含一种诗性的幽微与人性的广大。在《延安火炬》中,蔡亮、张自薿先生以星夜里的火龙塑造人民的胜利;肖峰、宋韧的《拂晓》,真正的主人公是前排的老战士和小兵,他们互相依偎的身姿,既叙人情,又树铁律;杨参军、孙景刚等的《民族脊梁》,把历代的英模刻画成可爱可敬的中国人的代表……所有这些人物的镌刻中都流淌着一种人世间的情怀。这份艺者的清明和适度,成就那种蓄涵气韵的艺格,织筑成一个学院的诗性之迹。

  行文至此,我们应当向这支初心踔厉的艺术脉络致以特殊的关注,并对他们所葆有的语言激情、诗性幽微的特点予以珍爱。值此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十大庆,我们将这些作品辑成“画说初心”,通览图像全貌,透视创作背景,述说初心故事,以此向祖国献礼,向伟大的人民精神、英雄气概致敬。


美术报 论说 00014 初心画说——《画说初心》序 2019-12-14 11429736 2 2019年12月14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