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20版:专版

对话顾一鸣:驮山

乡村景观蜕变背后的“驮影”

  【关于骡子】

  记者:本次展览的主题是“驮山”,您为什么会选择“骡”这个绘画主题?

  顾一鸣:这要从我“下南山”的经历说起。我每年都会有一段时间前往丽水写生,这次的写生过程中因为机缘巧合偶遇了一位朋友,他是一位陶瓷艺术家也是书法家。经过他的“指路”,我来到了“下南山”,一座位于丽水市莲都区碧湖镇的小村落——下南山村。在小山村的顶部,有一幢很漂亮的民宿小楼“悠然居”。掌柜阿贵来自宁夏,热情好客。他给我看了民宿建造过程中的很多图纸,讲述了整个村子的蜕变过程。但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却是骡子。

  眼前这座优美的古村落在修缮和改建进程中,出于原始石板路面的保护,各种材料无法采用机械运输,而人力也有限,几乎所有建构材料都是由两头健壮的骡子一步一步驮上山的。山路崎岖,这两头骡子“大宝”和“二宝”,在村民的带领下一次又一次地上上下下,成为山村改建过程中的“幕后英雄”。如今山村展现新貌,但大宝、二宝去了哪里?或许它们已经加入到新的驮行工作中,参与到新的乡村建设过程。我无缘见到它们,但它们激发了我创作的艺术冲动。

  【关于初心】

  记者:所以,您希望您的画笔能留下这个美丽村庄建设的“幕后英雄”大宝、二宝的形象。

  顾一鸣:是的。我思考了很多,它们是这一系列建设过程功不可没的贡献者,就像一个符号,或许代表着这个大时代中无数的建设者,我希望纪念这份功劳,记录下这种建设过程中的“初心”。

  回到工作室,就开始构思“骡子上山”的作品创作。第一件完成的作品就是《驮行者》,也开启了这一系列作品的创作历程。因为没有亲眼见过大宝和二宝,我几番来到悠然居,感受它们曾经存在的踪迹,也向阿贵讨要过一些原先大宝、二宝托运时留念的影像素材,《山村里》《途夫》《帆布筐》《红骡》《风筝》《莎士比亚》《下南山》等作品一件件创作出来。

  【关于技术】

  记者:这些关于骡子的作品,表现形式很多样,可以看得出您在其中做了很多艺术技法上的新尝试。

  顾一鸣:这一系列的创作,对于我来说也是一种从艺生涯的阶段性总结和全新的挑战,是一个转折点。从美院附中到中国美院再到意大利佛罗伦萨美术学院的艺术学习历程,给我非常扎实的学院派写实基础。但在这系列作品的创作过程中,我希望摆脱固定具体对象的束缚,寻求内心的感受和思想的真实。

  我认为我应该是艺术的创作者和学者,技术是创作的基础,艺术家应该追求个性化的艺术语境。我从5岁时就开始了系统的中国画和书法的训练,我的这一系列创作也希望融入国画和书法的元素,表现我的水墨情节,寻找一种东方美学的诗意感。画面中有很多看起来“拙”的表现,我希望用这种“拙”去对抗“完美”,对抗那种“停留于表面的描绘”。

  【关于展陈】

  记者:这次的展览呈现在古村落中,是否也会尝试新的展陈方式呢?

  顾一鸣:这次展览不是常规意义上在美术馆的展览。从位于S328省道旁的醉居亭开始就进入了“展览”的空间。沿古道而上,一号展区位于醉艺轩,接着走过土墙、老门,拾级而上,可以来到悠然艺宿的二号展区。而这一路的建筑、人文、风景都是“展览”可观、可思的部分。


美术报 专版 00020 对话顾一鸣:驮山 2020-01-04 11536615 2 2020年01月04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