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人间国宝”的竹编艺人
赋予竹艺生命和诗意
“有嘉生之美竹,挺纯姿于自然;含虚中以象道,体圆质以仪天。”东晋诗人江逌在《竹赋》中简明扼要概括了竹子在中国古典文明中的价值和深意。竹子不仅有伦理、宗教的寓意,竹子还是一种美学的代称。
日本室町时代,相当于中国明朝时期,中国的竹编工艺与煎茶同时传入日本,日本从中国带回了诸多“唐物”,如日常所用的竹编器,置炭的竹篓、摆放茶器花架、文人雅士使用的花器等。现日本竹编花器技艺就是源于中国的“唐物”。
到了江户时代末年及明治时代初年,日本汉文化达到全盛时期,当地文人阶层开始崛起,虽日本竹编极度崇尚中国风格,将中国的“唐物”奉为珍品,但如何发展出日本特有的编织手法和造型技巧,并与中国传入的茶道、香道、花道相结合成为艺人新的革新目标。某种程度上说,日本茶道的兴盛也是带动竹编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现多数竹编器已超越了实用性转变成了审美独特的艺术品。
与其它艺术门类相比,竹编器可谓是一种相当小众的艺术门类。它讲究的是师徒制与传承性。想要掌握竹编技术,从一开始就要跟随一名技艺高超的艺人经历严苛的传统学徒。所以大多数竹编器艺人的职业生涯都和某个世家联系在一起。相对来说世袭制传统的工艺匠人较为保守,因为他们有着传承上辈的古法工艺的重任。
由于地域文化背景的差异,日本的竹艺分为关东、关西两大系统。18世纪到20世纪早期,关西是一个煎茶茶道发祥地,是著名的“文人篮子”。最初以关注竹艺本身,模仿“唐物”为主,后期关注点逐渐提升到传统文人趣味上;关东地区则从传统出发,竹编器更具有艺术性与创造力,因该地区所出竹的特性,在技艺上更具有独特性,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径向片皮的优势,可使竹子从一边弯曲至另一边,类似于捆扎式的技艺,这点对于竹编器造型尤为重要。
纵观日本近现代竹编艺术发展百余年历史,涌现出诸多著名竹编艺人,如:初代前田竹房斋、二代前田竹房斋、初代田边竹云斋、二代田边竹云斋、初代和田和一斋、五世早川尚古斋等。在这些身怀绝技的日本竹编艺人中,更有一些被誉为“人间国宝”。
与其它民族民艺面临的如何传承发展困境一样,日本早就意识到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1955年,日本建立了“人间国宝”认定制度。政府在全国不定期选拔认定,将那些大师级的艺人、工匠,经严格遴选确认后由国家保护起来,并予以雄厚资金的投入,用以磨练技艺、培养传人,以防止手艺的流失。自1967年以来,已经有六位竹艺家先后被评为“人间国宝”。
近年来,各行各业都在追求工匠精神。“匠人”一词在日文中写成“职人”,日本的匠人文化则源自于明治维新时期。“做到了极致,成为匠人”这是对工匠精神最完美的诠释,这早已化入日本人的骨髓,成为了日本社会的常识。因此“工匠精神”在某种意义上促使日本民艺达到了现有的高度。
日本禅学思想强调涤清心境对自然万物的敬畏,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这些竹艺家的竹编器,他们在极力追求强调竹材本质特征的同时,也是在追求自己的灵魂融入作品,赋予它们生命和诗意。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热爱着自己的职业,经历岁月的熏陶,却更显张力。 (王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