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气息与都市风情相映成趣
■高福民
春节前夕,苏州美术馆邀请潍坊杨家埠年画携手举办庚子年“南桃北杨”展,这是继邀请天津杨柳青年画联袂举办己亥年“南桃北柳”展之后,又一次浓浓过年风味的年画展,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交流互鉴的舞台。
山东潍坊市寒亭区的杨家埠,是一个村,早在清代中叶就是我国著名的年画产地。因古今辖于潍县、寒亭、潍坊,又称潍县年画、寒亭年画、潍坊年画。通常将它与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四川绵竹,并称为中国“四大木版年画”基地。这个村约有300多户人家,人口1000有余,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东汉时期“建安七子”中的徐干、孔融皆奔走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家喻户晓,他任北海相时四处设教,广传儒学。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曾在潍县做过七年县令,在任上刊刻了自己的《家书十六通》《诗钞》《词钞》,留下了“隔岸桃花三十里,鸳鸯庙接柳郎祠”的佳句。桃花往往与年画联系在一起,是中华民俗文化的吉祥象征。明末战乱时,这里的手艺人有一句话:“家有黄金百斗,不如一艺在手。江南收了江南去,江南不收江北走。”可一窥山东与江南年画之间的亲缘关系。清初至乾嘉年间(1644-1820年),杨家埠迎来了它的发展繁荣时期。咸丰年间,达到辉煌,画店百家,印年画时家家户户灯火通明,通宵达旦,来往客商每天达千人之众。据资料记载,鼎盛时年画年产量极大,杨家埠一带几乎成了全国乡村最大的年画交易市场。
杨家埠年画最大的特点,是按照农民的思想追求、审美观念、风俗信仰、生活环境,创作出大批绚丽多彩、具有乡土气息的年画作品。主要艺术特点:其一,来自生活的丰富想象力,用概括、象征、寓意的手法来表现主题。清版“同顺德”画店代表作《男十忙》、《女十忙》,前者将生长期八个月的冬小麦,从耕、种、压、锄、收割、运输等不同季节农活,后者将压花、弹花、纺线、牵机、刷机、织布等不同工序,以及不同动作、不同场景、不同农具和工具,统统纳入一个画面,紧张热烈,又相互连贯,让人只觉得真实动人,一派农业文明时男耕女织的生活气息。其二,构图完整、饱满、匀称,而画面产生生动活泼的效果。戏出、小说、民间故事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通景式的构图四条屏、六条屏如连环画似的。其三,造型夸张又简练、粗犷又朴实,典型的“全”“满”“丰”审美习惯。童子画的人物造型以胖为美,“年画待要好,头大身体小”,如清版《五子门神》《年年有鱼》《五福堂》和新年画《儿童得鱼》等。其四,色彩鲜艳、强烈,富有装饰性,红、绿、黄、紫、黑是杨家埠木版年画的色彩主旋律。其五,图文并茂,点明主题。《男十忙》一首“人生天地间,土地最为先,开春就种地,丰收太平年”,《女十忙》一首“张公住河南,儿媳不曾闲,纺线就织布,劳动能挣钱”,各四句20个字,朴实无华,识几个字就懂,再明白不过,能看、能说、能唱,农民最容易接受和传播。
而历史上的苏州是江南的中心城市,明清有“东南一大都会”之称。清康乾时的桃花坞木版年画呈现都市风情。雍正十二年(1734)的代表作《姑苏阊门图·三百六十行》,尺幅巨大,画面题词:“万商云集在金阊,航海梯山来四方;栋宇翚飞连甲第,居人稠密类蜂房……高骢画舫频来往,栉比如鳞贸易多。不异当年宋汴京,吴中名胜冠寰瀛……”此类作品有中西文化的碰撞,也有本土文化的滋养。康乾时的桃花坞年画在国内诸多年画中别开生面的特点,就是其市民性与文人画的结合及中西合璧。它包含了宫廷版(姑苏名匠入清内府的作品)、文人版、西风版、民间版。因清政府闭关锁国,又遭太平天国战火所毁,桃花坞年画不得不转向江南农民和上海城隍庙谋生,上海城隍庙小校场年画风光半个世纪后,也被外来石印技术所终结。新中国成立后经抢救保护,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苏州桃花坞、潍坊杨家埠的新年画依然保持迷人的特色和艺术魅力。
两地年画,无论是乡土气息还是都市风情,只有艺术风格、特点的不同,没有高低之分,它们都是弥足珍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要说艺术的魅力和生命力,恰恰来自于这种艺术上的差异性、独特性,这是产生自主创新灵感的土壤,千人一面、类同化,就不成其为精湛的文化和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