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人性完善的课堂
——网课的实践反思与未来探索
■朱敬东(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值此全国新型冠状肺炎疫情的严峻形势,全国上下,众志成城,共克时艰,广大中小学、校外机构的教师充分利用先进的网络资源,开设空中课堂,以系统的知识构架中小学生坚固的基础。在知识习得的过程中,我们更要以当下新冠疫情战役中所展现出的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所表现出的平凡人的伟大精神,真正成为我们学习的核心。引导中小学生立足疫情的严峻形式,以社会事实为基点,融入到社会思辨力、价值判断力、公民责任意识等方面的感悟与学习中,更要理解与焕发生命的意义。感悟生命、理解生命、敬畏生命、珍重生命,是当下中小学生的责任与担当。我们的网课是否在价值引领、精神弘扬上做出探索与思考。
依托浙江省之江汇教育平台名师网的重视与支持,朱敬东名师网络工作室团队开展“中国精神 疫路绽放——中华传统工艺新美育公益课堂”的系列直播活动,以2020年2月16日由朱敬东老师的课堂《时代的丰碑》面向全省中小学生、家长与美术教师直播拉开序幕,连续22天22课,每日一课40分钟,截止2月26日,直播课堂已开展11课,参与直播与观看回放累计访问19万8千多人次,反响良好。得到中小学生和美术教师们积极观看,省外中小学美术教师纷纷咨询收看直播事宜。本次直播课程旨在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工艺的可视化解读,提升中小学生的文化理解、审美判断,更将蕴涵的精神思想与当下疫情所展现的民族精神联动共振,由心而动,唤醒与培育广大中小学生社会担当的生命观与价值观。
直播课程如何与
当下社会的疫情关联共振
直播过程关注研究、呈现与反思,我们主要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跟进研究。
如何将中华传统工艺作品所展现出中华民族精神、中国智慧、中国的美学思想与当下社会的疫情关联共振?围绕着这个核心问题,基于对中华传统工艺的文化理解、工艺思维等方面的深度思考,立足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新时代美育目标,重建传统工艺新美育课堂。结合网课面向学生、家长、教师的社会群体,提出适宜时事、思辨当下的新观念、新思路。在育人价值、目标定位、过程学习等方面重新思考与构架。从2020年1月29日(年初五)开始,依托工作室微信平台,组建磨课团队,开展网络教研,连续12天,精心研制22个主题,以期达到价值融通,意义共振。
互动生发,是该工作室团队直播课堂的智慧表现。眼中有学生、心里有学生,才能打动广大中小学生、家长、老师。如赵永华老师带着女儿一起直播,在《心灵的影子》中表演、对话,与屏幕前的孩子们形成互动;更有意思的是张挺峰老师的《彩陶尽述先人语》一课与儿子的精彩对话,展现互动让生命焕发的价值,直播中儿子不断提出问题,“刁难”自己的老爸,“陶上的纹样我感觉在动,它为什么有动的感觉?”“为什么这么多年了,碗上的花纹没有掉呢?”等有趣的问题都是孩子真实的流露,张老师不断调整课堂预设,让教学走进孩子的心里。
直播课堂的结束,不是学习的结束,这恰恰是学生自我学习的全新开始,更是在传统工艺学习感悟的民族精神、思想在生活中展现与思辨。这也是工作室团队倾心直播的共同愿景,立足当下、弘扬精神、完善人性、关注社会。如吴倩倩老师的《一块玻璃的华彩》一课的结语中引导学生思考:玻璃雕刻艺术,离我们很近,就在我们生活中;玻璃雕刻艺术,离我们很远,其工艺的难度我们无法碰触。对于这样的远与近,我们想说什么?我们能做什么?吴老师将问题聚焦学习的意义。学生在网课的留言栏上写下:“我想用镜头记录玻璃雕刻大师吴子熊老爷爷的一天”、“我想考察在台州的玻璃雕刻工艺师,为他们建一个人才地图”、“我想去学校边上的玻璃雕刻艺术馆好好欣赏”……
传统工艺是中华民族造物思想的载体,是先民融于自然,发于生活,归于创造,敢于探索的珍贵财富。直播课意在引领广大中小学生、家长朋友发掘中华传统工艺所承载的中华民族精神、思想、智慧。同时,也是工作室团队的观念迭代、精神感悟、行为跟进的深度学习的行为。我们在课堂直播中生成的资源与问题,以及每一个直播老师的反思与困惑,让经验分享起来,让困惑说出来,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破冰之策。
未来探索
课堂应走向人性完善
随着社会智能化水平的不断提高,5G时代的到来,云端课堂成为未来学生学习的必然选择,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成为未来美育的重要学习方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美育网课,也将发挥积极的作用。根据工作室推出的直播课堂在建构与运行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和遗憾,以及最近阶段对全国各种直播平台所推送的美术网络课堂进行抽样调查研究,并依据布卢姆的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类,对来自不同省份、学段的校内外的116堂直播课、网络微课进行剖析,具体研究数据显示如下:
纵观网课的目标指向“知道”层次的最多,占69.83%,而目标达到“综合与评价”的只占5.17%,大量的课堂只有美术技法的示范讲解,缺少学生审美素养的培育,主要表现在:网课的情境创设问题、过程引导问题、目标的定位问题。网课缺少“人”,网课的课堂教学观念与当下核心素养的要求跟不上,众多的网课在“育人”上缺位。所以,与时俱进是未来网课的发展必然。
从新时代课堂的育人目标、发展理念来构架我们的网络课堂,从教的方式走向学的意义,追求美育的核心意义:使人性完善、使社会和谐、使世界幸福。所以,我们必须着力于从学的意义、唤起人性、弘扬精神等目标来建构课堂,把重点放在去寻找设计怎样的关键问题来引发学生的真正学习。美育目标定位上要看到“人”,要与当下社会同呼吸、共命运,通过“美”展现“人”生命过程与意义。比如我们这次的直播课堂,立足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社会事实,如何感知与理解中华民族精神、升华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如何引发学生在体验、表述与创作中将自己的社会责任担当、生命意义思考表达在主题内容中?在沈洁老师的《智慧隔扇门》中,把隔扇门作为一个普世性的意义研究,它的价值更能承载中华民族的美学思想、合和思想,在学生的学习上以“隔扇门隔的是空间,连的是什么”核心问题的探究中,感悟与理解中国智慧,回应与悟得当下疫情全国“封城”的意义与责任。
以人为本,从知识的传授走向美好心灵的塑造,是深度学习的发展趋势,是全面整合的养育,而并非是简单相加的,注重过程生成,因为儿童的生活永远是充满色彩和想象的,永远是充满生机的。要实现过程生成,网络课堂必须“留白”。在张挺峰老师的《中国彩陶》这堂直播课中,强调学习不是寻找答案,而是建构意义,是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认知经验和自己的情感萌动,来建构自我主张,发表中国古文明的生活观、生命观,以此引发当下的思辨,这是学习的最大意义,也就是本次“育人为本”的学习推进的核心要素。源于生活、源于学生、源于理解,才成就创造儿童的课堂。
完善人性,其意义在于研究学生、认同学生、发展学生,让每一个学生的内心达到滋养与充盈,必须从学生的视角关注课堂的发生,我们需要有开放的意识和学习方式,来重构我们的网络课堂,以学生的问题、学生的资源和学生的探究引发学生去思考、去判断、去行动。课堂的发展不再仅仅是学生看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而是在看的过程中能够引发什么,能够建构什么、能够生成什么。同时,网课所面对的群体具有多维性、层次性的特点,所以,以层次性的问题牵引课堂的开展。
以美培育美好心灵,重在对美的感知与表达,对善的践行与弘扬,对真的思辨与敬畏。网络课堂应在人的视角让“无生”课堂变成“有生”课堂,将“静态”的课堂转化为“互动”的课堂,将资源的优势转化为育人的优势,将“当下”的课堂转化为“未来”的课堂,“人”更是网络课堂“硬核”,我们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