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6版:书法

文章导航

硕果呈高原 凭栏望远峰

从十二届国展的评审看当代篆刻创作

  十二届国展的篆刻作品,体现了当代全国篆刻的整体水平,其中风格上的多元,创作个性意识的自觉,创作手法、规律上的深入与提高,对命题创作意蕴的重视与发掘,印屏制作形式上的丰富,都值得我们关注。可以说,十二届国展的篆刻与去年八届篆刻艺术展,是对当下全国篆刻创作队伍的一次大检阅,是对篆刻事业的大推动。我觉得有几方面值得肯定:

  十二届国展的篆刻作品呈现了当代篆刻创作的学术进步。金石学,篆刻学的研究发展,现代传媒的便捷,作者们的敏锐和倾力投入,使十二届国展的篆刻作品不同于十一届国展及近几年相关的其它篆刻展。一是总体水平整齐,没有明显逊色的作品印屏;二是风格样式、个性面貌多种多样;三是许多作者作品具有明确的风格指向和个性元素,并且较为成熟;四是在文字题材、章法、字法、刀法、边款等具有深入的认识和较高的提升。如文字题材的使用上,对一些较为特殊的文字如古匋、甲骨、器物、鸟虫篆等文字的使用和拓展;字法,章法即配篆上,合理使用部首挪移,大胆夸张,使章法欹正相生,更有视觉冲击力。也有使用并笔、简笔字法,以求章法的聚散与疏密。在边款的书体、形式、朱白运用,以墨拓、封泥各种器物拓片等装饰印屏的方法上,借鉴运用了金石学、篆刻学研究的成果和其他一些杂项的样式,拓宽了篆刻艺术的表现形式。有的印作刀法猛利、奔放、浪漫,却刻出了高质量的点画、线条,并与印风相契合。这些都是十二届国展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篆刻专业特性、创作规律的深入、发展和提高的表征。

  评审语境的变革提高了评审的成效。中国书协从“十一届国展”起,在“新人展”“青年展”“十二届国展”等重大展览中将篆刻抽离出来进行单项评审,再加评审机制、评审轮次的严密,充分地体现了对篆刻艺术特性和规律的尊重,对篆刻创作的尊重。这在相当程度上优化了篆刻评审的语境,提升了篆刻评审的专业效果,也有效地规避了遗珠现象。如果十二届国展篆刻评审有遗珠的话,那主要原因是入选数额的限定和作者文字学功底的不够坚实。这种评审语境使篆刻在综合性展览中受到更大的尊重,因而更能调动起广大篆刻作者投稿的主动性和创作的积极性。

  作者队伍迅速壮大。老作者焕发艺术青春,积极投稿,努力发挥带头作用,中年作者勇于探索创新,融古铸今,也起到了先锋作用。同时,青年作者在老篆刻家、中年篆刻家的引领、带动下既坚持继承传统,更努力开拓创新,使得有较强创作能力的作者队伍迅速壮大。2615件来稿数量是一个明证。最后入选85件,入选比例超过了26∶1。在85名入选作者中,老作者占了30%以上。这既说明老作者的创作实力,也说明青年作者创作能力、水平的迅速提升,从而使篆刻队伍迅速壮大。

  新人新作不断涌现。由不同部门组织的篆刻创作与学术活动中,都十分重视对新人的发现、选拔和培养,鼓励他们敢于冒尖,敢于创新。新人新作的入选既体现了篆刻事业发展的规律,也得力于当代篆刻的高等教育和社会生态,他们将是中国篆刻艺术的未来和希望。

  篆刻艺术的教育、学术研讨、交流、借鉴,亦功不可没。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全国各地官办与民办的有影响的篆刻活动达百余次;各种篆刻的出版物也越来越多;各大博物馆争相举办古代印章与明清篆刻的各种专题展,已经成为当代策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代传媒的便捷,使有效的交流、借鉴催生着青年作者的成长和创作成功的机率。这不能不说是当代篆刻创作的时代特色和青年作者入选国展的有利条件之一。

  纵观篆刻艺术的发展历史,客观理性分析当下现状,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一是艺术审美意识有待提高。有的篆刻作者一味追逐于“尚意”“尚趣”的表现,但在意与趣的“内美”挖掘开拓上,有的层次不高。借鉴元朱文印、古玺印式风格的多,借鉴汉印风格的少。究其原因,是元朱文印式易于取法,古玺印式易于写意,但取法元朱文印式的少有突破,追求古玺印式的又往往古意不足,难于统一,有流于“程式化印风”的趋势。怎样克服机械图解印面或文字内容,在表现好意趣的前提下强化自己独到的艺术语言,以及用什么样的技巧和理念来进行艺术表现等,是当前篆刻创作要解决好的重要问题。

  二是对篆刻印屏形式感的把握。当今篆刻展览,人们对篆刻印屏形式感的日益关注和表现,已成为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在印屏的制作中,有的作者用到了全形拓的技术,用画像砖拓片做装饰,还有很多作者在作品的印蜕中使用了封泥。这里并不是要否定这些做法,但是一个印屏如何制作得和谐统一,不喧宾夺主,是需要大家思考的。

  三是篆刻应用性理论研究缺乏深度和广度,开创性成果较少;非石质的印材创作与技法研究有可贵的尝试,如陶瓷印、凿铜印、蟠条印、玉印等,但还应该注重表现的深度。有关篆刻的出版物看似不少,但大多是个人印谱,真正关于篆刻研究的有深度的文章或论著还并不多。

  四是中青年篆刻作者队伍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篆刻的创作离不开篆书基础,也离不开对古文字学的研究。不论是十二届国展的入展作者还是其他的篆刻作者,能把篆书写好的比例不是很大。熟悉掌握、灵活运用古文字的比例也不是很大。以书入印的创作模式因篆书个性能力不迨而在创作中运用不足。有人用的古文字字典还是晚清、民国时期的,随着学术研究的深入,纠正误释是学术研究的常态,但作者还是原样照搬到作品中,就是“硬伤”了。一个篆刻家能走多远,是由这个篆刻家的整体素质决定的。

  从本次评审中可以看出,有几类作品较为容易落选:1、横向取法、追赶时风的作品;2、工稳一路而气韵偏弱的作品;3、源于秦汉元明清等经典印式,但缺乏个人理解、个人主观处理的作品;4、走奇险路数但不够成熟、老道的作品。这几点也应是今后篆刻创作的重要参照。

  为此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中国书协篆刻委员会要主动而为,有的放矢地做好工作。

  一要积极作为,努力推动并引导全国篆刻工作不断向前发展。要加强对全国篆刻艺术展的研究与规划,全面展示全国篆刻水平,发现篆刻艺术人才,提升篆刻艺术在大家心目中的地位。

  二要积极协调、组织和参与全国有影响力的篆刻活动,扶持帮助地方的篆刻活动。积极支持、协助老一代篆刻家的篆刻创作与学术活动的宣传与推介。

  三要积极研究探索,设立奖励机制,切实解决好篆刻艺术理论研究滞后的问题。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学术活动,走出去,请进来。请古文字专家讲解古文字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引导和发动广大篆刻家和篆刻作者,走创作与学术齐头并进的路子。

  四要积极组织好篆刻艺术普及工作。中国书协篆刻委员会的委员大多也兼顾着西泠印社、中国篆刻艺术院、各省市书协、各院校与研究机构的领导或教授、研究员,发动并组织好他们对有关篆刻活动的支持,也是中国书协篆刻委员会的工作之一。同时,篆刻委员会委员还要主动参与、推动“大众篆刻”的普及工作,以基层为平台,以学生为重点,让篆刻艺术走进课堂,走进社区,走进大众。让更多的人喜欢篆刻、欣赏篆刻、参与篆刻。

  五要积极培养新人,要树立人才意识和培养意识。把培养篆刻新人当作篆刻艺术不断发展的首要任务来抓。在这方面,我们要有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主动担当、积极作为。从而带动当代篆刻艺术水平的提升,切实保证篆刻艺术后继有人,持续发展。

  六要积极协调好国内外各种篆刻创作与研究机构的工作,共同推动全国的篆刻艺术事业向前发展。老一辈篆刻家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中青年篆刻家构成了创作的中坚。在艺术见解和学术观点方面,坚持通过讨论形成共识。植根传统,勇于创新,把握好前进的方向,这就是我们希望之所在。

  当代篆刻作者队伍之大、社会影响之广、创作思想之活跃、创作风格之多元、资料之丰富、学术之深入,可以说是中国篆刻史上前所未有的。在这种全新的篆刻艺术氛围下,作为代表中国书协组织、指导全国篆刻艺术创作与发展的篆刻委员会,任重道远。


美术报 书法 00016 硕果呈高原 凭栏望远峰 2020-03-07 11736192 2 2020年03月07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