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9版:书法

文章导航

漫谈篆刻

  编者按:中国篆刻发展时间跨度大,内容十分驳杂。如将历代印章巨细无遗地罗列一遍,是一项庞杂的工程。美术报特邀请上海书画出版社副编审杨勇,在本报开设“品味·方寸大千”专栏,力图在对历代印章梳理的前提下,关注实用与审美之间的相互关系,实用印章与篆刻艺术的内在关联;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去分析印章的文字、笔画等,引导大家发现篆刻艺术之美,进而慢慢地欣赏、品咂。

  本期,我们从李刚田对中国篆刻史的简要梳理,开启欣赏篆刻艺术美之旅。

  现代意义上的篆刻艺术,由古代的实用印章演变而来。印章和篆刻在一般意义上可以通用,但是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两者却是有所区别的。篆刻创作指向审美——尽管其长期以来一直带有实用的意义:印章制作指向实用——尽管其从一开始就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审美因素。简言之,印章是实用的,篆刻则是艺术的,这已是约定俗成的概念了。尽管两者是有所区别的,我们在讨论印章或篆刻时,又很难将两者截然分开,它们分别代表着印学史上前后衔接、交替的两大分类。

  若“商玺说”成立,实用性质的印章最早可以上溯到商周时期,至战国时期玺印已十分普及,以后又历经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以至近现代。而艺术性质的篆刻则萌发于宋元时期,随着书画钤印逐渐形成风气,以及金石学的发达所引发的古玺印鉴赏价值的显现,文人们对印章逐渐产生了兴趣,由收集、整理、辨析,转而倾慕,继而模仿,并逐渐由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再由参与者变为创作者。尽管宋元以来的文人对秦汉印章十分向往,甚至从魏晋唐宋印章中汲取过养分,但过去的印章都是服务于实用的工艺制作,与文人艺术几乎毫不相干。否则的话篆刻艺术当如书法、绘画一样,早在汉魏时期就有可能由实用而向艺术过渡了,而不会迟至宋元时期。

  考察中国篆刻史,不能不明确实用印章与篆刻艺术的区别和界限,若两者之间的差异混淆不清,我们便无法理解先秦两汉时期已经高度成熟的“玺印”,为何要一直到明清时才成为ー门独立的艺术。同时,又不能因为印章与篆刻之间的区别,将两者截然分开甚至对立起来,这样便无法理解后来篆刻艺术的观念究竟来自何处,形式风格又以何为本原。以“商玺说”的观点,印章的起源的下限至少可以认定在产生三方商玺的商末周初;如果采取较为谨慎的态度,仍将战国玺作为最早的印章,那么,在此之前肯定还应有一个形成的过程,这个过程大约也应该在商周至春秋时期。在这初始时期,印章从萌发到形式的完成,经历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至战国玺印的使用已相当普遍,而传世的实物亦相当丰富,印章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兴盛时期。秦汉以后,印章的使用更为普及,无论是从实用或审美的意义来看,都可以说是古代印章最为鼎盛的时期。魏晋基本上沿袭两汉的制度和风格。从南北朝开始,印章的使用方法、制度及其形式都产生了较大的变化。首先是印章钤盖方式的变化,由原来抑压于封泥变为钤盖在纸绢之上,使印面形式由白文为主转变为以朱文为主;同时,印体也逐渐増大,印纽变成了“印把子”,印章的佩带功能亦随之而消亡;印章文字亦因各种因素的影响,逐渐演变成后来宋元的“九叠篆”。以上的变化,至唐代基本完成。宋元以来的日常实用印章,其审美的意义日渐退化,尤其是宋元明清的官印,日趋规整、板滞,趣味索然,促成了印章实用与艺术的分离。在日常实用印章日趋衰颓的同时,元代文人亲自参与到印章的制作,加之印石被引入篆刻领域,由此开启了明清流派印的多元化格局,也带来了明清篆刻的空前繁荣。 (李刚田)


美术报 书法 00019 漫谈篆刻 2020-03-21 美术报2020-03-2100010;11787600 2 2020年03月21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