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体画与文人画的时代变迁
■陈云
传统中国画的主要绘画形式,为院体画和文人画两大主流绘画。这两大绘画形式在创作理念、审美理念以及立意、构图、技法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别,因此产生不同的审美视觉效果和艺术感染力。
院体画与文人画作为中国画的两大主流绘画,是今后中国画的主要发展方向。
不能再将文人画视为
饭后茶余的消遣娱乐
张彦远认为院体画“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由于院体画需要深厚的笔墨基本功、扎实的造型能力、书法造诣、文学修养以及认真严谨的创作态度,使一些画家望而生畏,从而转向类似文人画的创作。原本以业余消遣娱乐为主的文人画,只是偏师别派,而非主流,现在画文人画的人多了,一些专业画家也参与其中,文人画逐渐由别派变为了主流。文人画的出现,结束了宋代之前主要以院体画一统画坛的主导地位,产生新的绘画形式,是传统中国画历史发展的必然。应该肯定产生文人画以及文人画在推动中国画发展历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肯定文人画及其绘画形式的历史意义。
文人画的主要绘画理念以重视笔法线条、重视意象性和书写性、重视笔墨情趣、神似重于形似、作品概括精纯、倾注着自我精神情怀的表达等,这些绘画理念是中国画具有难度的要求。虽然只有少数文人画家不同程度地具备这些要求,但是当今作为写意性主流的真正文人画必须具备这些艺术衡量标准,不能再将文人画视为饭后茶余的消遣娱乐。观赏历史上的优秀文人画作品,具有空灵、简淡、逸趣、自然之概,令人神往和回味。但是当今有哪些文人画家真正具备文人思想和文化素养的要求?精通诗、书、画、印的文人画家又有多少?文人画理应由具有绘画能力的真正文人去画,才能体现文人画的文人情怀、意境意趣及笔墨特质。现在很多不是文人的画家却以“写意”作类似的文人画,除了草率笔墨,没有思想立意,没有文人内涵,是勉为其难的结果。所谓文人画和新文人画的作者多数不是文人和新文人,也就无法画好文人画。因此元代以来,在文人画上取得成就,形成个人鲜明独特风格的文人画家屈指可数。
院体画与文人画是
中国画的主要发展方向
元以降,由于文人画的兴盛,严谨的院体画被逐渐排斥,五代两宋式的大幅巨构、气势博大、浑厚苍茫的院体画越来越少见,这是文人画带给院体画的长期负面影响,变味文人画之兴盛,制约了院体画的发展。如果认为中国画到了宋代便不发展了,元代之后即衰落了,这是针对院体画而言;如果说元代之后的中国画得以发展,那只是针对文人画而言。当前类似文人画的作品和介于院体画与文人画之间的作品居多,假如近现代出现如范宽那样的一些院体画家,那么一百多年来对传统中国画质疑、否定的各种错误观点则可休矣。中国画作为绘画艺术,其意全在绘画性本质。代表中国绘画史高峰的院体画是传统中国画的正本清源,理应恢复在传统中国画的主体地位,只有振兴院体画才能重现中国画的辉煌,创作出彰显中国精神、中国气魄的阳刚大气的杰出作品。
文人画这种称谓在文人画的产生之初是恰当的,经历了约八百年后的今天还称呼文人画,就显得不妥,文人画已发展成主流绘画,当今人们对文人画的认识理解及作用已产生实质变化,因此将文人画亦称为“写意画”或“简笔写意画”或许更为妥当。院体画简称“院体”、“院画”,一般指宋代翰林图画院及后宫廷画院比较工致深入一路的绘画,亦有专指南宋画院作品,或泛指非宫廷画院而效法宋代画院风格之作。历史更为悠久的院体画,也经历了时代的变迁,将院体画亦称为“画家画”或许更为精确。历史上沿袭的名称用词要适应当今理解的需要和时代发展,将院体画亦称中国画的画家画,将文人画亦称中国画的写意画或简笔写意画,不会改变其绘画性质和原有含义,也不会让后人忘却其历史渊源,从而使名称用词更具明确含义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使今天的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接受。
传统中国画的形式内容和技法内容是丰富的,体现了中国画具备多元化发展的基本条件。画家画以具象和意象、写法和画法相结合,以达到形神兼备;写意画以写法体现“似与不似之间”的意象性,神似重于形似,这是画家画和写意画各自的主要特点与形式,需要传承光大,是中国画的主要发展方向。工笔画、工笔重彩、工笔白描、年画、界画、帛画、指画、泼墨法、泼彩法、没骨法……,同样需要继承和发展。既古老又具有难度的积墨法、焦墨法,当前能掌握这些技法的中国画家为数甚少,能形成鲜明独特个人绘画风格较为罕见,积墨法、焦墨法更需要传承光大。希望中国画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我们怀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同样怀有民族绘画复兴的中国画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