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05版:聚焦

通过艺术传递社会正能量

——专访杭州博物馆馆长金霄航

  5月10日至7月10日,“艺术的温度——全国抗疫主题艺术作品展”在杭州博物馆展出2个月。作为展览的共同发起单位,杭州博物馆承担了此次展览的策展、布展等工作,并腾挪出两层展厅确保展览的呈现效果。为此,本报独家专访了杭州博物馆馆长金霄航。

  以笔作“枪”,以艺战“疫”

  与国内许多中小型博物馆一样,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对杭州博物馆全年展览、宣教等工作计划造成了诸多不确定性因素,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金霄航向记者透露,杭州博物馆是在春节前一天实施闭馆,面对疫情不得不取消原计划的新春系列活动。本计划引进的临展因为运输、档期等原因,只能搁置或延迟调整,所以工作重点转向了自主性更强的原创性展览。

  “策划举办‘艺术的温度’主题展览,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博物馆人的职责所在,使命使然”,金霄航如是说。此次疫情发生后,国家文物局发出通知,明确各级博物馆要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有序做好反映疫情发展历史见证物的征集、保存工作,传播科学精神,彰显博物馆社会责任。从3月底开始,杭州博物馆就着手开始向社会征集能反映此次疫情发展的历史见证物、抗击疫情的相关物证资料和艺术作品,同时正式与美术报接触开始策划此次主题展览。

  谈及举办这次展览的初衷,金霄航表示,是想通过艺术的形式来记录展示这一历史大事件的点点滴滴,向奋战在疫情战线上的勇士们致敬,通过展览传递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社会正能量,凝聚起更多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共同守护好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主办单位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杭州市园林文物局、浙江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对办好本次展览高度重视,并给予了有力的指导。这次展览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策划、作品征集和组稿,美术报发挥了很大的平台效应和作用,浙江省新闻工作者协会还单独承担了新闻摄影板块的策划和作品征集,三家承办单位资源的有效整合为办好展览奠定了基础。我们希望通过联办展览,在办展社会效益和影响力上能产生“1+1>2”的效果。

  “云展览”提升博物馆公共服务性

  困境中同样孕育着机遇。疫情防控期间,杭博人不忘使命,积极投身疫情防控,同时做到“闭馆不闭展”,把博物馆搬到线上,积极探索、提升网络传播运营能力,尝试延伸博物馆文化传播与教育功能的触角。我们借助网络新媒体,陆续推出系列专题云展览和云课堂,让公众足不出户也能“云看”、“云听”,强化了线上传播力度。

  金霄航表示,尽管近期推出的“云展览”受到前期数据采集、平台制作、展示方式等诸多条件的限制,是初级版、探索版,没有对传播服务对象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和把握,体验感也存在一些瑕疵,但一些富有本馆文化特色、节令性主题的“云展览”还是收到了明显效果。

  实践证明,线上传播的广度与影响力是不可低估的。在疫情的催化下,网络通讯技术、博物馆两者之间加快了融合的步伐。此次疫情期间,许多博物馆能在互联网上大展身手,网上开花,也是多年积累成果的集中体现。金霄航相信,未来的博物馆的发展趋势将是线下与线上互为补充、共生并存、互相促进的过程,今后“互联网+”“线上博物馆”的概念将更加得到重视和强化。

  金霄航表示,要做精做强线上博物馆,不是件容易的事。如何运用互联网技术提升博物馆的公共服务性,是一个新的挑战,也是博物馆人努力的方向。目前杭州博物馆的线上传播只是处于“有没有”阶段,还远没做到“好不好”。在虚拟的空间里打造一个理想的线上博物馆,其涉及的工作量不比建一个实体博物馆轻松。互联网的开放性、多元性,信息传播的短平快等特性,需要我们博物馆人有互联网的思维和务实的作风。数据采集、文化挖掘、展示形式、传播手段、科技支撑等都是我们博物馆人需要研究的课题,等待我们去进行积极有益的探索。而这次“艺术的温度”抗疫主题艺术作品展的成功举办,就是从“云上看展”搬到“线下观展”的一个很好尝试,两种展览模式可以互通有无、相互借鉴。


美术报 聚焦 00005 通过艺术传递社会正能量 2020-05-16 美术报2020-05-1600006;美术报2020-05-1600007 2 2020年05月16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