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0版:时评

从美术视角谈民族文艺评论体系的建构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文艺是中华文明重要组成部分,且资源丰厚,精品众多,其创作一直以来都具有丰富性、多样性的特点。但与此不相匹配的是,在民族文艺评论方面却表现得不甚乐观,至今还没有真正形成自己较为完整、健全的评论体系。究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比如对民族文艺资源重视不够、认识不足,对民族文艺样式、精品佳作挖掘不深、推介不力,参与民族文艺评论的群体较少、骨干力量有限,对外传播与交流的渠道、途径相对欠缺等。总之,当前很多民族地区在一些领域特别是传统文艺门类的理论研究与评论方面表现薄弱,亟需加强。本文将从美术视角,以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浅谈有关民族文艺评论体系的建构问题。

  一、了解、掌握民族文艺资源,是建构民族文艺评论体系的前提基础。面对如此丰富的民族文艺资源,可供挖掘、认知的题材自然也是非常多的,但迄今仍有不少地区、不少方面并没有研究透,尤其缺乏对少数民族历史、社会生活、文艺现象等的深度解析,对民族文艺发展规律的系统把握,以及缺乏专业性、基础性的文本梳理和资料总结,譬如宁夏固原的漆棺画,新疆吐鲁番的文书、石窟壁画,以及侗族风雨桥的建筑艺术等,都欠缺深入专业的研究和推介,以致于外界对此仍较感陌生,即便有相关介绍面世,也多以基本资料的简单整理为主,没有深研到民族文艺的里层,多是些表面化、片段化的解读,那么这些问题都十分不利于文艺评论工作的介入与开展。

  二、加大、加强民族文艺评论骨干的扶持培养力度,是建构民族文艺评论体系的根本保证。民族地区应完善相关组织架构,加强评论队伍培养、专业人才参与,构建良好的文艺评论生态。不仅要把评论工作当成地方文化软实力发展中的一个特殊环节,还要将其做为一项长久的文化工程加以重点支持,尽可能地激励每位参与者,无论精神上还是物质上,都应有所体现。这方面美术领域做得相对不错,如中国美术家协会在2013年专门成立了民族美术艺委会,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在2016年专门成立了民族民间艺委会等,它们为民族文艺的研究、评论等做出了不少努力。此外,我国绝大多数民族类高等院校也都开设了美术教育等相关专业;一些机构还设立了“民族百花奖”“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创作奖”等专业奖项,很好地鼓励了大家的参与热情和创作欲望。但笔者也注意到,有关民族文艺、民族美术评论人才等的课程、培训和奖励机制依然有限,这也是有关部门需要重视的地方。

  三、增进、提升民族文艺间的互动交流,是建构民族文艺评论体系的重要推力。积极举办相关交流活动,充分整合媒体资源,为民族文艺及其评论开辟更多争鸣空间。像在美术领域,有专门的杂志,如《中国民族美术》;有专业的画院,如国家民族画院;也出版了不少文史书籍,如《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史》等。此外,近年来还陆续举办了“中国民族美术发展论坛”“中国民族美术双年展”,实施了“西部少数民族美术人才培训发展计划”等,在民族地区产生了较大反响,对其美术资源的深入挖掘与传播起到重要作用。正因为有了诸多举措,才使得民族美术对外不断产生着影响,美术评论也能够及时跟进介入,从而有效发生化学反应,为密切联系实际、联系创作提供了更多方便与可能。

  另外,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还需有国际视野,要与时俱进地对待民族文艺,评论工作也应将重点更多放在优秀文艺作品的品评和推荐上,使其在国际舞台尽可能展现其独特风采,从而吸引更多国外专家、学者等的关注。这点上美术领域做得就比较好,经常会策划一些大型专业展览走出国门,也经常会邀请国外的理论家、评论家参与到相关教学、研讨、论坛中,从而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

  四、用创新思维探寻民族文艺评论体系的建构策略。毫无疑问,文艺评论需要独到的眼光、敏锐的判断,既要有对历史的把握,对现实的回应,还要有对未来的前瞻。既要注重文艺作品本身的价值,又不能有偏执狭隘的视角,不能仅局限在对作品样式、材料、技术等的分析上,还要注重综合的评鉴之法与文化价值等的研判。应允许其它学科、研究方式的介入,如人类学、社会学、考古学、图像学、民俗学等,以此来对民族文艺史及相关理论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阐释和解读。比如前面提到的吐鲁番文书,它其实是吐鲁番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据了解在出土的吐鲁番文物中,文书类占了很大比重,且文书类文物传递出的信息往往比其他文物还要多,不仅具有历史、文学价值,一些还兼具书法学、宗教学、天文学、训诂学、殡葬学等史料意义。那么如何对待文书的研究、品评,也便成了非常重要的课题。这就要求我们不仅具有较高的评论水准,还须坚定文化立场,既要注重对本体问题的研究,又要有学科的交叉探讨,既要追求评论的专业性、学理性,又要加强文艺现象和文艺史的宏观把握,加大文艺理论、评论的实践力度,以及理性与感性的综合呈现。

  五、以问题意识打开民族文艺评论体系建构的新局面。面对丰富多彩的民族文艺资源,理应带着问题去思考,有的放矢、分门别类地进行研究、探讨与总结,或举办学术活动,或开展专题策划、田野考察等,不仅有助于推动民族文艺发展、繁荣,还为民族文艺的研究者、评论者,以及观众提供更多可供参阅的现实文本。而在关注新现象、新问题的同时,不仅要及时把握文艺风潮、风向,还要重视地域审美中的文化积累与传承,在进行横向、纵向比较分析的过程中强化特点、理清规律,努力书写民族文艺理论、评论新篇章。

  总之,民族文艺评论体系的建构是多方面、多维度、多形式的,也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并非一蹴而就,也非三言两语就能完全说清。但有一点必须明白,即它需要相关单位和部门,以及每一位投身其中的评论工作者切实有效的支持,倾心尽力的付出,方能壮大民族文艺评论这棵本该枝繁叶茂的大树。

  (作者为艺术评论家)


美术报 时评 00010 从美术视角谈民族文艺评论体系的建构 2020-05-23 20870020 2 2020年05月23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