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与公众见面
大量展品直接从云冈库房搬到浙大
作为北魏皇室开凿的大型石窟,云冈石窟在中国艺术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馆长、艺术与考古学院院长白谦慎说,这次展览主要展示云冈石窟的考古成果和其在学术史上的意义,以及在数字化时代文物保护、展现和传承的新探索,同时对浙大以及艺术与考古博物馆来说,也是一次研究实力的展示。
展览的第一单元“岁月留菁华”首先向观众展示了云冈的雕刻之美,丰富的雕塑造像让观众直接进入“云冈时间”。
这些展品都是云冈石窟历年考古发掘的成果,主要来自窟前和窟顶佛寺遗址,2/3的展品都是首次展出,其中很多直接来自研究院文物库房,例如,“天宫伎乐”石刻建筑部件、窟顶佛寺遗址出土的北魏泥塑佛像、画像雕刻石板,以及辽金鸱尾等等。云冈石窟研究院院长张焯说,这是云冈石窟跨越时空,第一次系统性异地大展。
展览入口主题墙的大明窗,一下子拉近了观众与云冈的时空距离。展厅内恰到好处的灯光环境,不仅烘托出石窟内幽暗深邃的气氛,更使得粗松的砂岩石质呈现出质感独特的雕刻之美。“第一单元就是让文物‘说话’,”用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策展人瞿炼博士的话说,“这是一个‘开胃菜’,给大家一个云冈初印象。观众们可以充分领略云冈石窟的悠久历史,感受古老雕塑的残缺美。”
展厅中,一枚圆锥体的黑釉陶器引起了大家的好奇。原来这是镶嵌在大佛眼眶中的一颗眼珠。文物的背后还有一段小故事。上世纪30年代初,一位研究中国艺术的美国青年史克门在大同购得这颗眼珠。半个世纪后,已从著名的纳尔逊·阿特金斯博物馆馆长职位上退休的史克门将这枚眼珠交给来访的王世襄先生,托他带回中国,交还给云冈石窟文保部门。
还有一方呈方形、灰色,纵30厘米、横29厘米、厚6厘米的刻石也非常珍贵,这是1956年云冈石窟保养所在修整第20窟窟前早年崩塌的乱石场地时发掘出土的北魏景明四年(503)《比丘尼昙媚造像记》刻石,这也是云冈石窟目前发现的唯一一块单体石刻造像铭文。类似中晚期造像题记,在云冈并不罕见,比如昙曜五窟内壁中下部的许多造像龛都是大像完成后陆续填补的。值得注意的是,《比丘尼昙媚造像记》并非洞窟原刻,而是另于他处刻好后镶嵌于此。可以说,这是北魏景明年间重修第20窟的重要物证。
云冈石窟雕饰之豪华富丽,备受历代学者称赞。《魏书·释老志》中,就称其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穿越1500年的岁月,21世纪的我们应如何欣赏云冈石窟的美呢?
“从雕塑的体态、衣着,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中外文明交融的印记。”正如梁思成先生在考察云冈时所言,云冈石窟保留了西域艺术与中原艺术风格碰撞、融合的痕迹。在这里,观众可以看到印度犍陀罗造像的身影、波斯-印度风格的纹样甚至古希腊柱式的影子。走在展厅中,看的是云冈,品的是文化,忆的是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