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憾的“错位”
■廖少华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观念中,东、西方文化始终是两种不同形态的文化。自秦始皇统一天下后,随着版图扩大渐与外国交往,西域美术亦渐输入。到唐代开放范围更大,东、西方文化的概念日趋明了。经济与文化的交流上得益丝绸之路,增进了中国与西方诸国的频繁往来。
古代中国与西方各国的文化交流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多元发展与丰富性。世界艺术发展史亦应客观公正地阐述。让人遗憾的是: 多数西方学者所撰著作,并未完全体现中国艺术的存在与发展。
去年秋日,欣喜读到美国著名艺术史家詹姆斯·埃尔金斯著作《西方艺术史中的中国山水画》,让人看到一种中国艺术史研究新的对位与评价。
此书的撰写,是詹姆斯·埃尔金斯试图以比较艺术史家的身份完成的“关心比较不同地区、不同时期下人们书写艺术史的方式”。
詹姆斯·埃尔金斯为了说明这种书写方式的不同,以中文版序、英文版序、缩略语和复述性导论这几个长达15页的篇幅,予以充分阐释。从中让读者比较集中察觉到以往西方艺术史撰写中的偏见及其问题。
其一是角度失之公允:世界艺术史教科书和21世纪北美和西欧编写一些学术资料中,有多位学者针对“艺术史是全球的吗?”与“艺术与全球化”等问题,讨论世界不同地区是否存在“各种艺术史”,几乎所有大学和自称有艺术史的学院都在公开效仿西欧和北美的教学标准。这种怀疑与偏执显然将非西方艺术体系的艺术史不作重视。著名艺术理论家“贡布里希的著作和所有艺术史教科书所依赖的核心叙事不会支持任何一部探讨低俗艺术,或者专注于非西方国家艺术的著作”。从相关的书籍中显然看到: 中国艺术史也遭遇同样命运。
其二,东、西方划分概念上的游离或者模糊。众所周知,东、西方的划分有不同的分法。从地理位置上划分,其界限以地球西经20度以东和东经160度以西为东半球(俗称东方),而西经20度以西、东经160度以东,则称为西半球(俗称西方)。若以意识形态(包括文化)为主要特征划分,那么英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德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等等,都被称为西方国家。在东、西方的划分上,这两种划分方式往往交叉、混乱,让读者也同样产生模糊的错觉或者判断上的“错位”。
其三,在艺术史的书写方式上,仍然存在以西方主导、统览全局的趋向。詹姆斯·埃尔金斯发现并且也批评这种趋向。他提出“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我不是说中国绘画是西方所专有的研究课题,但是,它大致上是西方的研究”。他在十八年前“就着手写中国山水画历史的书,想说明超越那些在学术研究中持续产生影响力的东、西方艺术对比,进而找到一个中立的原则,即一个非西方主导的模式”,来阐释中国山水画的历史意义。詹姆斯·埃尔金斯的初衷让我感动,对他长期致力于中国山水画艺术专题研究的精神和已取得的成就表示敬佩。
诚然,从学术的完整性上看此著作,也有一些对位研究后留下的遗憾,或者是错位。比如: 詹姆斯在复述导论中明确批评“西方艺术史这个惯用语有一个严重的岐义:它可以指西方的艺术史,也可以指艺术史这门学科”。但在他的这本书中,纠错并不明显。又比如:他在关于此书的论点中强调了三点,第一点认为“历史观比较(也是他的观点)是半真半假的”(高居翰先生曾反对他这个观点),而此书这种模糊性依然存在。有些章节的注释超过百条,而非依靠正文论述,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观点的游移或力量的不足。
另一个错位是:原本是将中国艺术力争独成体系,但在三个重点的最后仍然归结为“中国山水画就是西方的艺术史”,虽然是借用评价西方艺术史书写方式之弊,但未完整地、明确地标出自己的学术主张。还有一个容易让读者产生错位之处:他说明“由于我的主题是与整个艺术史相关的中国山水画,而不是山水画本身”。这个说法有悖常理,因为专题论述中国山水画而不讨论山水画本身?这个主要载体不关注或不涉及,能让读者收获什么呢?这个不足导致的结果,无疑就是“错位”,是一种遗憾的“错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