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39版:砚边

缅怀我的水墨人物画引路人:恩师吴永良先生

  吴老师在风景速写和意笔人物写生方法上的言传身教,以及其间介绍他年轻时的爱好及奋斗的经历,这一切都给了我深远的影响。

  5月26日中午,我一再核实得知吴永良老师已于前一天晚上仙逝,这突然的消息让我一下子难以接受!前不久中国美院还为吴老师做过名师采访和专题讲座,当时看他精神挺好的。当晚我赶往吴老师府邸,在其灵堂烧香跪拜再三泣不成声,待稍平静我向师母及子女问安请其节哀,吴老师大女儿东晖起身引我到灵堂后面老师的玻璃棺前轻声说:“爸爸,金松来看你了!”并对我说:“爸爸是安详走的。”我见先师遗容,不禁一阵颤抖,多年来我虽多次与洞头郭庭钧先生提起,如有来杭切切相约去看望吴老师,与他叙叙旧让其开心,可一直未成,如今却成了我们俩心中永远的遗憾!

  我是小学五年级入温州市少年宫学习美术,后又随私人老师学山水画和仕女画。1975年我临摹黄胄《春兰图》得裱画师金庸先生鼓励,他出示私藏吴永良老师水墨人物小品,那水墨淋漓的笔墨效果,顿时深深地吸引了我。金庸先生说:“现代水墨人物画温州唯吴永良老师水平最高,他又是科班出身,最好跟他学。”温州画人物画的老师大都从事工艺美术工作,所以他们大都擅长画古装高士和仕女,且工笔和兼工带写居多,像吴老师这样大刀阔斧水墨淋漓的现代人物画原作,我还是第一次见到,便心情很是激动。之后经家父多方打听,得原温州工艺美校高宏佐先生介绍,在高老师家我们师生第一次见面。吴老师没我想象的那么潇洒,他的长相倒有点早年插队回到城市的知识青年稍年长的样子,他个子不高戴副眼镜,头发直立略显中分,眼睛灵活有神,笑起来嘴巴在整张脸上显得突出且充满热情。我带上素描速写及临摹杨之光的作品,还有临摹吴老师当年发表在《工农兵画报》上的鲁迅侧面白描像,吴老师看后说画得不错,但自己除工作上的教学之外不额外带学生,这让我很是意外也很失望。

  1976年夏天的一个上午,我从松台山老人亭画速写下来,顺便转到松台菜场继续画,我画着画着忽然觉得边上有人在看我画,我抬头一看竟然是吴老师,便赶紧请老师给我的速写指点一下,他提着菜篮子却热情地笑着对我说周末带画去他家给我辅导,并告知具体地址,我当时高兴得几乎要跳了起来!

  吴老师的家就在松台菜场对面弄内温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的宿舍内,靠近艺雕厂后门朝北方向的砖木结构的二楼中间位置。印象中我第一次去老师家好像没带见面礼,仅带了一大捆自己的习作去请教,吴老师详细指点了我的习作后,我便冒昧地问:“老师,可以让我看看您的画吗?”于是吴老师取出两幅水墨人物肖像画放在床上让我看,我立即俯床细看起来,一幅是毛泽东中年时期昂首远望的正面像,脸部的颜色非常浑厚滋润且很有分量,另一幅是老妇人的水墨写生像,脸部皱纹富有质感,用笔、用墨、用色均非常精彩!我反复看这两幅画,好像要强制自己把画面中的神韵和用笔的节奏和顺序一一地记在脑里,好回去默写出来。可能是我看太久了,吴师母在门外走廊的灶台边喊:“喂,你可以回家吃饭了!”此时我才抬起头来,发觉自己看得入迷有点失礼,便赶紧起身告退。后来听吴老师说他曾与师母笑言,别的初学者看画如同看小人书一样翻得很快,而我看两幅画看了这么久,说我确是个学画的料。

  那时我已在巨溪轻工电器厂工作,大约半个月拿素描速写和水墨人物写生习作去请教吴老师一次。吴老师辅导人物速写强调形象的感受力并适当吸收漫画式的夸张法,另外他说人物比例结构某个部位一时画不好,也可采取分阶段有针对性临摹和写生,可重点突破有效提高和掌握。在水墨人物画写生方面,虽然我在1974年已买了方增先《怎样画水墨人物画》一书并进行了临摹和画诀的背诵,但总是觉得隔了一层,自从观摩了吴老师的水墨人物写生原作后,又得到老师多次的示范和指导,我的水墨人物画开始步入正道并进步神速。

  1977年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下同)来温招生,我通过考试被列为录取名额,可浙美政审老师来温调查后,得知家父属“四人帮体系”后而被迫落第。次年中央改正了招生政策,我第二次报考浙美,结果因文化课没考好而再次落第。之后我觉得前途渺茫,吴老师来我家给我提写:“持之以恒锲而不舍……金松同志共勉之 永良书”,并给我画了水墨肖像写生,这给我以莫大的鼓励!这一年吴老师调回浙美,我记得他是先乘轮船去上海再去杭州的,那天来送行的有原工艺美校的四五位学生。我们从松台步行去株柏码头,路上吴老师见我情绪有些低落便说他已与赵瑞椿老师说好了,让我日后带素描速写习作去请教他,如果要写信就寄浙江美院国画系童中焘老师转他。

  这年冬季吴老师返温,带我去洞头写生了四五天,并得到吴老师的好友郭庭钧夫妇的热情款待。白天我们随郭老师去周边岛屿画风景速写和水墨人物写生,吴老师的铅笔风景速写有一套熟练的表现方法,先用铅笔“侧锋”松松地画出对象的结构及纹理并含有一些中国画用笔的因素,然后再用“中锋”较浓地勾勒出物象主要特征。吴老师的水墨人物写生往往先稍作炭稿或用指甲轻划定位便信笔直写,他先用粗笔画出头发的大概再勾勒脸和手,最后大笔画衣纹及墨块和色彩,这种画法的先后顺序有利于把握形体与气韵。我一般在老师稍后的位置写生,一边观察对象一边参照老师的范画这样可使我有效快速地学习水墨人物画的写生技法(据郭老师说当年吴老师和我一起画他儿子淙淙的两幅水墨画,他还一直保存着)。一天傍晚我们从半屏山返回本岛码头,郭老师带我们进了渔民食堂,一进门只见回字形的桌凳上赤脚蹲着不少渔民用大碗对干白酒,郭老师笑说渔民在船上都是蹲在船仓里吃饭的,在陆地上也习惯蹲在凳子上吃,吴老师说:“这场面画出来很有趣也很典型,没有生活的体验是根本想象不出来的。”在洞头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天,却让我感受到了吴老师为人的热情、幽默、敏感、风趣。尤其是吴老师在风景速写和意笔人物写生方法上对我的言传身教,以及其间给我介绍他年轻时的爱好及奋斗的经历,这一切都给了我以深远的影响。

  1980年,我终于如愿以偿地考取了浙江美院国画系人物班,这使我开了眼界也受教了不少老师,同时也使我更方便地请教吴永良老师。记得大三时吴老师曾给我们班上过意笔人物写生课,他的笔墨功夫、书法及口才都很好,所以同学们都很钦佩和喜欢他,曾有同学问他什么是“笔墨”,他说潘天寿先生言“笔墨是学养和精神的外化。”具体而言也可说“笔中有墨,墨中有笔。”他又以调笑的形式说:“笔墨:就是笔笔墨墨墨墨笔笔。”这种表述倒有一种形而上的近似禅师论道的感觉。他的教学风格很少说具体的画法,却常常问同学们近期看些什么书或喜欢谁的画?当时我们都在看中国现代美学三家的书,吴老师说他喜欢宗白华的文章,他还向同学们推荐郭因的《中国绘画美学史稿》。

  四年的大学生活,我不知去了雕塑系边上二楼尽头他的单人宿舍请教过多少次。我选择医院题材作为自己的毕业创作时,也是最先去请教吴老师,他问医院有什么好画的?都是病歪歪的病人。我说我不画病人画医生,我想画出白白的感觉,他笑着对我说:“从形式上看,你已经有一半成功了,好好画吧!”我想最初若是没有得到吴老师的首肯和明确的形式意向,恐我也很难有信心在医院题材上坚持深入生活,搜集大量的素材,最终较好地完成了毕业创作并获得第六届全国美展铜奖。

  在我们每个人的学业成长的道路上,我们都会遇上不少老师,这些老师对我们的专业及人格修养的塑造必将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但其中必有最最关键的老师,如果没有松台菜场吴老师的爱惜之情,我的水墨人物画的起步是否迈上正道?是否能考上浙江美院?此实属一个疑问。有关吴老师的人品学养和专业成就及影响,已有省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们给予高度评价了,我作为他早年的学生以及后学者,只能说吴老师在我青年时期迷茫阶段所给予的鼓励和关爱历历在目,我将永远怀念吴永良老师,并努力将他的人品和艺术精神传承下去。


美术报 砚边 00039 缅怀我的水墨人物画引路人:恩师吴永良先生 2020-06-20 美术报2020-06-2000009;21002112 2 2020年06月20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