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23版:专版

文章导航

纪念林风眠诞辰120周年

艺林·和风·无眠

  今年是林风眠先生诞辰120周年。双甲子时光缓缓流过,回顾林老的一生,是其对艺术不懈追求的一生,从早年对传统中国画的临习,到对西方艺术的悉心研究,从欧洲现代主义影响下对东方艺术的再认识,到调和中西的不断实践,林风眠不仅仅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大师,更是美术教育的开拓者,调和中西的探索者,革新改良的实践者。

  美术教育的开拓者

  林风眠是整个二十世纪中国美术教育界的精神领袖。1928年,林风眠以“调和中西”为宗旨,选址杭州西子湖畔创办了中国美术学院的前身——国立艺术院,揭开了我国近代高等艺术教育的崭新篇章,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主要奠基人与开拓者。他倡导新艺术运动,主张“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教育思想,博采众长,培养了吴冠中、赵无极、朱德群等一大批艺术名家和具有国际影响的著名画家,并提出了“全民族的各阶级共享的艺术”等口号,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发展思路。

  调和中西的探索者

  林风眠调和中西的观点开启了对于诸如形式、材料等方面的探索,极大地丰富了二十世纪中国绘画的创作面貌。林风眠这种选择的成功,表明了古老的水墨语言在现代社会中表达的可能性,为众多后继者提供了可借鉴、深入的课题。

  仕女是林风眠最为人熟知的人物画题材,寄托了他对美的认知、美的追求和美的表现,《绿衣仕女》正是其中的佼佼者。此作最大的特点是采用了不寻常的对角式构图,将女子体态轮廓的曲线赋予节奏和韵律,增加了身体的动势与弹性,突出一个“动”字,同时这件作品也是林风眠所有的仕女画中最为丰腴的,并以此向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大师致敬。《大丽花》代表着林风眠炽热、奔放的情感表达,是林老移居香港后的重彩花卉作品。大丽花的艳丽、娇媚,与上海时期描绘花卉间的淡淡哀愁有着截然不同的情感诉求,强调绘画性而淡化传统花卉作品的文学性,是林风眠花卉作品中最自由的展现。

  革新改良的实践者

  林风眠在绘画艺术上所尝试的创造性革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他不仅在理论上对中西绘画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区别进行明确的分析与总结,并且身体力行,以创作来实践他的理论,为二十世纪中国绘画开辟了一片崭新的艺术天地。

  林老的作品中,无论仕女、花鸟或风景,多以独幅的形式出现,原装成套的册页少之又少,以同一题材入画的册页更是极为罕见,《珍羽册》一套八开,所绘皆为禽鸟翎羽,这在林风眠的所有作品中是未曾见过的,弥足珍贵。《山水花鸟册》是林风眠1977年离开广州时临别赠送好友的精品,完成后即由唐云、谢稚柳、陈佩秋三人对题,并于当年装裱成册,整册原画、原题、原装、原裱,可谓孤本的存在。当年曾为此套册页题字的陈佩秋先生日前于上海仙逝,深感悲痛,先生德业长昭,风范永存。昔日书画相赠的老友,如今天国重逢,只是人间又少了一位大家。

  120年前,一个诞生于广东梅县石匠家庭的男孩,最终突破了中国画单一的模式,通过象征的艺术语言,开辟出一条崭新的调合中西的绘画路途。体认传统、感知现代,确立自己的文化选择,把宽阔吸收西方艺术与寻求自身变革创新相结合,展开缤纷多元的中国美术的探索,这便是林风眠先生留给我们的全部意义。

  (国风)


美术报 专版 00023 纪念林风眠诞辰120周年 2020-07-11 21075058 2 2020年07月11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