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8版:格调

重拾儿时翻阅的《读者》

一位台湾设计师的内心独白

  身高194cm的徐之博与别人站在一起,总有种鹤立鸡群的感觉。听他讲话,一口的台湾腔,瞬间又把这位高大的男生形象变得有些“软萌”。徐之博生在美国,长在台北。在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为了得到更好的教育以及世界观,他从初中时候就来到上海就读国际学校,大学时期去到加拿大留学,后又回到上海,如今已在上海待了十多年。

  徐之博是90后,年轻的他已经是CulCreat品牌的主理人(CulCreat源于文化与创意两个英文词的缩写),去年他与《读者》联合做了一款包,一鸣惊人,勾起了众多文艺青年的回忆。说起与《读者》的渊源,还得追溯到他的国小时期。“我虽然读的是国际学校,可《读者》是老师推荐的必备课外阅读。看这本杂志主要是为了提升中文造诣,时间长了,它确实给我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每篇文章写得都那么美,那么富有哲理又温暖人心。这个阅读习惯一直持续到高二高三,后来因为被归类为闲书,就看得比较少了。但现在重新拿起,倒是可以让我在浮躁的生活中获得些许安宁,可以停下来思考。”

  随着电子信息的爆发,虽然人们获得资讯越来越容易,却也抹杀了文字的情感。可当文字出现在纸张上,文字变得可保存,有记忆;一种能封存的感觉,让人留念。为什么要做这款包?在与书店君的对话中,徐之博讲述了这款联名背包的经历和感触——来自于再看《读者》。一款包以新面貌出现,以年轻人喜欢的形式延续下去,这本杂志对他来说,承载着一代人的记忆。如何让它既保留年代感,又保持先锋性,是设计师一直热衷做的事。所以与《读者》一样抚慰心灵的纸质包,将人文关怀由背包植入了人们的生活与内心。

  “不知道大家是不是有同感,重新拿起纸时,会发现一下子不知道如何书写。文字变成了如鲠在喉的陌生,压力不能流畅抒发,这种心情会让人莫名难过。”徐之博谈起包包的设计理念时说道,其实纸承载了太多美好且温暖的记忆。就如制作《读者》联名包,它打开了设计师对于纸的着迷。这款包采用水洗牛皮纸这种可水洗、可降解的环保材质,由纯天然纤维纸浆制作而成,因此它如纸一般轻薄,却坚韧如皮革,耐撕耐磨,可水洗、可熨烫。随着时间的流逝,背包留下自然的褶皱和纹理,那是只属于个人的独特印记和温度,记录着生活的痕迹。“把传统的纸重新定义,创造赋予新的生命呈现在消费者面前,就是我们的文创。”

  之前设计团队内部碰撞商榷的时候,为了选取哪一期《读者》封面而争论不休。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给每位阅读者对于杂志的印象也各不相同,所以最后决定——留白。为背包表面附一层透明覆膜,用以替换“封面”,覆膜不易刮花褶皱,可以DIY自己喜欢的封面作为“替芯”。但在最终定稿时,徐之博团队还是给出了自己对于《读者》的诠释,基础款分为东方女神和西方女神两个款式:东方女神为《读者》创刊号封面娜仁花,红色浪漫,致敬创刊号;西方女神为达·芬奇画作《蒙娜丽莎》,绿色沉静,复古返潮又不失个性。侧背包整体大小和一个iPad相当,轻松hold住日常出街小物,而零钱包,正面是著名书法家赵朴初先生提的“读者”二字,反面是经典的小蜜蜂形象,寓意“采百家之蜜,成一家之言”。其IP 文创的研发设计与赋能,是读者(上海)文化创意有限公司运营的方向之一,从此次联名款的成功案例背后,更折射出了经典IP的无限可能。

  (读者书店)


美术报 格调 00018 重拾儿时翻阅的《读者》 2020-07-11 21086271 2 2020年07月11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