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
穆家善焦墨山水画名家评论
邵大箴(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名誉主任):穆家善的中国画创作之所以能受到国际画界的关注,是由于他有高度的民族文化自觉,有丰厚的艺术修养和开阔视野。他以自己的睿智和悟性运用水墨技巧,表现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文化精神,而这种精神也正是科技信息文明社会所缺乏的。他向人们贡献的是不落俗套、有创新锐气和开放气魄的水墨艺术。
范迪安(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美术馆原馆长):穆家善作品十分明显的特征,是他继承了传统山水的基本精神,但又通过在艺术观念上的求新、求变和笔墨技法的实验与创造,形成了他艺术上宽阔的视野和新颖的面貌。他的山水画以焦墨体格为描绘方式,以书写式的用笔用线为集中的语言,以苍茫化境的画面格调蔚成中国当代山水画创作中一道独特的风景。
薛永年(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名誉主任):看穆家善的山水画,就会想到传统,想到传统的活力,想到传统的生长点。穆家善的焦墨山水,既不同于程邃、黄宾虹,也有别于张仃。比起程邃来,他的意境化枯寂为苍茫。比起黄宾虹来,他的境界更大,笔墨形态也更丰富。比起张仃来,他的丘壑位置都经过了内心感情的熔铸,删拨大要,留其精粹,气脉贯穿,情韵流动。如果说,张仃的是趋于写实的,那么穆家善的焦墨山水则是写意的。穆家善的山水能够在国外被承认,为传播我们中国的文化艺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田黎明(中国艺术院研究院原常务副院长、中国画院院长、中国画学会会长):家善的黑白山水呈现空灵朴拙的审美理想,创造出笔中有象、墨中会意的焦墨山水新语境,更写出了浓郁而清润之意。这一方式呈现了中国传统思维的中庸之法,家善体悟其奥妙而化于焦墨之法。家善在焦墨山水领域追求着传统的美学理念,感知着时代审美境界。他的作品在焦墨山水语言里陈述着亘古时间与空间,他创造了焦墨新语境,丰富了焦墨话语体系,以纯粹的焦墨命题建构了自己的心象山水。
尚辉(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主任、《美术》杂志主编):穆家善从董源、巨然、黄公望、石涛、黄宾虹、刘海粟等追寻而来的新文人画一变而为焦墨枯笔山水,从而形成了强烈而鲜明的不同于艺术史上任何家、任何派的穆家山水。
穆家善的焦墨山水之所以能够在当代山水画坛异军突起、一朝之变而成自家风貌,便在于他这么多年在南宗山水上的积学养气。他的焦墨山水才气象峥嵘,大气磅礴。这不是写实山水所能表现境界,这才是穆家善焦墨山水对于焦墨的发展与开拓。如果说张仃先生的焦墨风景是中西融合的表征,那么,穆家善的焦墨山水则是从西域之境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跨越。
在穆家善的作品中,我们能够体会到当代山水画、当代中国画在写意方面达到的高度。可以说穆家善是“当代焦墨山水画第一人”也可以说是“中国当代焦墨画领军人物”!
孙克(中国画学会副会长):穆家善大画小画皆很突出!是一种奔放、淋漓,能把心理的激情画出来。现代人的激情和古人不一样,古人很含蓄,讲究总在不言之中,若有若无,似与不似。现代人可以淋漓一点,可以走到绝对化的这种感觉,比较激情。穆家善这点做了一个很好的实验,在海外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这样的一种文化的状态,文化的心理达到一种很饱满、酣畅是很难得的成就。
王镛(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前副所长):穆家善中年变法,各种元素都融汇在他的焦墨里,在美国画中国山水画能够获得成功,获得空前的成就是非常难能可贵的。穆家善的焦墨山水是以高雅的形式传播中国当代文化,他用焦墨抒情,写胸中丘壑。作为一个中美文化交流的使者,能够为中美文化交流,为中国当代山水画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刘骁纯(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穆家善最主要的成就是大斧劈皴,把它解散、把它拉长、把它自由舒展开,我觉得这是他最成功的地方,也是最有个性的地方。他把大笔的笔法、笔意、笔境和山石结构,和他胸中的豪气结合成一体,一笔下来,全都解决了,这是他最成功的地方。他这最有创意的手法,让人觉得他的笔法更有力度,而且笔法更干净,笔法更有感染力。
李一(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导、《美术观察》杂志前主编):他用了一种干擦法,用毛笔轻擦出比较淡墨的味道来。苍中有润,润不是个别作品用的湿画法,大部分是用干擦来表现淡的方面,这是穆家善的一个创造。从事中国画创作比较高、比较难的这种前沿性的开发真不容易,而且穆家善成就还相当的可观。
徐虹(中国美术馆学术部主任):穆家善创作出来一种意境,这种意境是自然与他自己现有的野蛮的、雄强的力量,来对人的存在提出了一种挑战,这就是一种崇高感。黑格尔说过:“一个民族他必须有一群仰望天空的人”,在中国画的从传统走向现代;或者走向当代语境里面也是这样,从穆先生的作品里,我们看到了这种豪放,看到了这种激情的释放,是一种新的格局和新的中国画的气象。
郑工(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导、研究员):关于中国画书写性跟造型性的关系,这构成穆家善现在一种独特的面貌。我觉得他采取的方针和策略是逆向而动!
罗世平(中国国画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穆家善山水画当中的“穆家样”也好,还是独特的千毫皴也好,共同塑造和表达的一个境界,就是一个空灵的境界。
高天民(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穆家善的创作分为两大类型,一种类型是遒劲高古,另一种类型是氤氲天籁。他力图表达一种超越,一类更多地带有一种文化上的表达;后一类,完全是在天地之间的一种表达和思考。
翁剑青(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博导、教授):家善的画从直觉看是偏向于传统,但因为他见多识广,超越了一般焦墨画家的范式,我必须真切地说,在焦墨画上,到今天为止,无论从笔墨还是到内在的精神意象,穆家善是我看到的上乘高手。
于洋(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院长):穆家善焦墨画展“千毫凿空”一词中,“空”本身既是一种意境;也是一种虚境。他善于题跋,这是作为当代中国画家对中国诗书画合一传统精神的高度体现;也是自古以来对宋元文人画核心内涵的一种传承,这样的丰富学养在今天画家中实属难得。
陈池瑜(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导、张仃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无论是张仃先生还是家善先生,用焦墨山水探索自然之本,探索宇宙之源。家善通过对焦墨探索、千毫皴创立,推动山水画的创新,这是空前的创举!因为山水画发展至今,向前推进确实是一个难题,而家善先生把张仃或黄宾虹的焦墨山水画向前又推进一步。
夏硕琦(中国美协《美术》杂志前副主编):穆家善是用激情跟气化为笔墨,像舞动的草书作画,突然间给人感觉石破天惊,给人一种强烈的冲击。好像和天地对话的感觉,他的笔墨,舞动的草书,汪洋恣肆,很自由,狂放不羁,这么年轻这么有胆,有魄力,前途难可限量。
赵力忠(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跟小穆认识20多年,我从他画里面看到南方那种温润的气韵和北方大气气势的结合,大气与秀润的结合,是很可喜的探索。
王志纯(北京画院艺委会副主任):他在国外待了十几年,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中还一直坚守中国画的传统,又是一个很优秀的文化使者这是很可贵。他的焦墨作品可以看出他深厚的审美积淀、修养有功力。他自创的千毫皴确实是一个很好的发现,在一个画家数十年创作过程中,是突然的一个发现,突然上了一个层次,突然出现了一个新的面貌,这在画家的创作过程中是很了不起。
刘龙庭(人民美术出版社资深编辑):穆家善先生在美国成为中国文化的大使,跟时任外交部长杨洁篪、时任驻美大使李肇星都有接触,另外还有美国的副国务卿佐利克、奥巴马的首席经济改革顾问保罗·沃尔克都有交往,他做了很多宣扬我们中华文化的工作,祝愿穆家善在艺术的道路上更加的精益求精,为祖国的文化艺术海外弘扬做出更大贡献。
马鸿增(江苏美术馆前副馆长):穆家善 50岁变法,找到了一条自己的个性化道路真是很不容易。从这批作品题跋里可以看得出他对中国画一些文化精神的本体,包括语言的一些思考,看出来他在读书方面下很大功夫,又有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画万张画。如果要有人写焦墨画发展史的话,穆家善的作品应当可以说是已经展现出来中国画的最新成就被写进去,作为一个江苏老乡,为他感到自豪。
(余湘筠 谢迪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