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5版:论说

文章导航

  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历史意义及其育人作用

  以中国美术学院为例

  ■胡钟华(中国美术学院原党委副书记)

  (上接第14版)

  90多年来学校师生牢记艺术家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用艺术的形式描绘了不同时代的历史画卷。国立艺术院成立之初的艺术家们实践蔡元培先生“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把创造美、提高中华民族素质视为己任。建院开始就有反映社会现实和历史题材美术创作的实践并产生了一批名作,如林风眠的《民间》、《人道》、《人类的痛苦》,吴大羽的《倒鼎》,蔡威廉的《秋瑾在绍兴就义图》、《孙中山先生像》,方干民的《总理授遗嘱图》,刘开渠的《淞沪抗战英雄纪念碑》等。在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思想的影响下,以国立艺专为轴心,出现了“一八艺社”、“木铃社”等进步艺术社团,在西迁办学、抗战救亡的艰苦岁月里,师生们用木刻、壁画、街头剧等为武器,反映劳苦大众的生活、鼓舞民众抗日救亡的斗志。还有一批进步青年奔赴延安参加革命,成为革命现实主义美术创作的中坚力量和美术院校、团体的重要领导人。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艺术家们肩负起艺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重任,以崭新的艺术形式描绘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争取民族解放的壮丽历程,展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动人景象,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创作出一大批主题性美术作品,被各大国家级美术馆、博物馆收藏。改革开放时期,艺术家们解放思想,放眼世界,敢为人先,开拓创新,力创新风格,培养新人才,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进入21世纪以来,学院倡导“多元互动,和而不同”的学术思想,培育艺术新人,完善学科建设,加强研究创作,拓展社会服务,引领文化发展,用艺术的手法描绘和塑造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新形象,在新世纪初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中,中国美术学院创作了全部104件作品中的14件,数量和质量在全国艺术院校和艺术机构中名列前茅。在浙江省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一百多件作品中,更是承担了80%以上的创作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了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艺工作,亲自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在多个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对文艺工作者提出新的要求。中国美术学院的师生们在习近平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指引下,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把学校办成世界一流大学的要求,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人民之心出精品,立足文化自信育人才,砥砺东方精神铸高峰,建设世界一流的特色大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在主题性美术创作方面也取得丰硕成果。在近十多年国家和省部级重大美术创作和重大展览中,又有一批重要的主题性美术作品问世,尤其是在反映我国改革开放时期和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方面,又增添了许多精品力作。如在“中华史诗——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全国劳动模范群像“时代领跑者”、“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真理的力量——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庆祝十九大召开“最美中国人”、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等创作工程中,中国美术学院师生都是创作的主力军,成为名副其实的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国家队和排头兵,作品的数量和质量在全国艺术院校和艺术机构中都处于领先地位,受到业内人士和社会各界的肯定和好评。

  浙江是中国革命红船的起航地、改革开放的先行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萌发地,是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近年来中国美术学院师生创作了不少体现浙江精神、展示浙江形象的优秀美术作品,浙江“百年追梦”主题创作工程的绝大部分作品由中国美术学院师生创作完成,反映了浙江各方面建设的重大成果和精神风貌。

  在这一系列主题性美术创作中,学校以创作促教学,以创作育新人,精心谋划布局,培养后起之秀,以老带新,老中青结合,经过这十几年主题性美术创作的锻炼,我院涌现出一批主题性美术创作的新人,这些新人的名字也和老一辈艺术家、艺术领军人物一起,载入了国家美术史册,进入了国家美术馆、国家博物馆的殿堂。还有令人可喜的是,学校把主题性美术创作和日常教学结合起来,在绘画艺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等二级学院,成立了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工作室,学校还和文化与旅游部合作,成立了国家级主题性美术创作中心,培养了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年轻艺术家。在老师们的精心指导下,一批青年学生也投入到主题性美术作品的学习、研究和创作中来,如描画抗战老兵的“绘兵纪”展览、“五水共治最前线”社会实践作品展、“新时代新青年”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美术作品展、“学习经典——《习近平用典》”书法作品展、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作品展,直到2020年5月学校组织的“众志赞歌——致敬抗疫英雄暨线上教学展”,还有近年来出现在毕业作品展中的高质量主题性美术作品,都是主题性美术创作和艺术教学相结合、培养高质量艺术新人的生动案例,可谓“铁肩妙手有传人,时代画卷绘新篇”。

  三、培根铸魂:主题性美术作品是立德树人、培养新人的生动教材,也是加强社会美育、提高人们审美素养的艺术课堂。

  中国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艺术的道德教化作用,孔子讲“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荀子讲“美善相乐”。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开篇就讲:“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发于天然,非由述作。”指的就是艺术的道德教化和认识功能。中国古代的《采薇图》《孔子行教图》《孟母断机图》《女史箴图》《二十四孝图》等绘画作品,都是“成教化,助人伦”的经典之作。

  中国古代的艺术和艺术教育强调艺术的教化作用,在西方国家也同样如此。这是由教育的性质、艺术的功能所决定的。在西方国家通过宗教、历史题材的主题性美术作品,对公民特别是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是非常普遍、有效,且比较隐性、容易被人接受的一种教育方法。有资料表明,在美国有一个“美国历史画卷”的项目,是国家人文基金会2002年启动的“我们人民”计划的一部分,旨在加强对美国历史和建国原则的研究及理解。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该图片集把美国一些最重要的美术作品带进全国各地学校的教室,帮助学生们通过一些最伟大的艺术作品来了解美国历史和丰富多彩的风土人情,展现这个国家所经历的艰辛与辉煌。其中有描绘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的油画,有塑造富兰克林、杰斐逊等美国开国先贤的雕塑,有反映重大历史事件的绘画《华盛顿勇渡特拉华河》《瑞维尔午夜策马报信》等,图片说明中有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介绍和对作品的艺术赏析。

  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十分强调艺术的社会功能,认为艺术具有认识、教育和审美的作用。马克思主义的艺术本质论认为,艺术具有社会意识形态的属性,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社会生活全面的审美的反映。艺术是整个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社会的发展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而艺术的这种作用是建立在艺术的审美愉悦作用的基础上的,这是其他任何社会事物所不能替代的,这就是艺术的教育作用。马克思曾充分肯定革命歌曲《血腥的屠杀》对无产阶级的鼓舞教育作用。恩格斯曾仔细分析德国画家许布纳尔一幅描绘西里西亚纺织工向资产阶级交亚麻布的画,认为“从宣传社会主义这个角度来看,这幅画所起的作用要比一百本小册子大得多”。

  主题性美术作品在培根铸魂、立德树人、引领风尚的工作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主题性美术作品是以史为鉴、以史育人的生动教材。描绘波澜壮阔的中国近现代史上历史题材和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成就的主题性美术作品,是一部描绘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画卷。中华民族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又一贯重视修史、用史,重视历史的学习与研究,注意总结和吸取历史经验,形成了以史鉴今、以史资政、以史育人的传统。通过主题性美术作品,进行历史教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共和国史的教育,具有形象生动、以情感人、寓教于美、寓教于乐的特点,有很强的吸引力、震撼力和感染力。

  对主题性美术作品的学习、研究、创作,其本身也是艺术院校专业教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有利于青年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文艺思想,传承弘扬名家大师的人品艺品,学习掌握艺术创作的知识技能,不断提高审美素养和综合素质,培养德艺双馨的优秀艺术人才。

  以主题性美术作品的创作、展览、学习、研究为载体,开展红色文化的学习教育,是中国美术学院坚持十多年的一项特色育人活动。在此基础上于2012年编辑出版了《时代画卷——中国美术学院师生校友主题性美术作品集》,该书曾获浙江省政府第22届树人出版奖提名奖,“时代画卷”红色主题教育活动被评为浙江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品牌项目,并于2012年5月在教育部举办的“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暨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示范基地建设研讨会”上作交流发言介绍经验。2019年6月至12月,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美术学院和浙江省文化与旅游厅共同主办“时代画卷中国梦”主题性美术作品大型巡展,此项展览被浙江省委宣传部列入省级庆祝活动之中。展览先后在杭州、宁波、嘉兴等地的多所大学、公共图书馆举办,主办方还制作了方便携带的图片集,由参加暑期社会实践的师生带到广大乡村、社区、企业、学校等基层展出,大约十多万名各界观众到现场参观了展览。还有许多观众通过“学习强国”“中国蓝新闻”等平台观看了“时代画卷中国梦”专题视频,中央和省市媒体作了大量报道,受到社会各界好评。

  主题性美术作品也是社会美育、以美育人的生动教材。“时代画卷中国梦”既是一项红色主题教育活动,又是一项高雅艺术的学习鉴赏活动。许多主题性美术作品已经成为中国现当代美术史上的经典作品,成为人们进行艺术教育、艺术鉴赏的示范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平和审美价值。而展览选择在浙江图书馆等社会公共文化场所和基层单位举办,同时编印相关出版物,制作专题视频,并通过网络、媒体广泛发布宣传,就是希望让这些优秀艺术作品走出学校大门,走近社会大众,打造一堂社会美育、艺术教育的公开课,提高公众的审美素养和艺术修养,达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目的。这也是中国美术学院建校伊始“以美育代宗教,以美心唤人心”的初心在新时代的传承和弘扬。

  (本文有删节)


美术报 论说 00015 2020-10-10 美术报2020-10-1000008 2 2020年10月10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