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一敦煌
在“纪念敦煌藏经洞发现120周年
敦煌书法艺术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孙晓云(中国书协副主席)
受中国书协党组陈洪武书记的委托,我代表中国书协,对本次敦煌书法艺术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关心支持中国书法艺术研究和创作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表示衷心的感谢!
敦煌藏经洞发现120年以来,书法界对其五六万件历代写经书法有一些零碎、分散的研究,鲜有专业的著作和深度的论文。2017年,无锡城市学院、无锡市文联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组织有关专家对敦煌纸上、石上、简牍上的书法作认真深入的研究,撰写了五卷本的《敦煌书法史》丛书,并藉此成果举办这次研讨会,实在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也是书法界的大事。
《敦煌书法史》研究,从立项到完成总共花了四年时间,其间,各位专家专程到甘肃简牍博物馆察看实物,到敦煌博物馆、敦煌研究院察看经卷,深入研究第一手材料,做的都是踏踏实实的工作。在这里,我还要向敦煌研究院、甘肃简牍博物馆以及敦煌市的领导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没有你们的鼎力支持,五卷本《敦煌书法史》煌煌巨制是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
敦煌写经书法上至两晋,跨越整个大唐,牵涉到楷书、隶书笔法演进的历史,简牍上,既有章草的发生和演进的清晰痕迹,也有行书楷书兴起和变化的生动展现。上世纪初,罗振玉、王国维等人看到了简牍的照片,大为惊叹。郑孝胥说:“罗氏辑《流沙坠简》,由是汉人隶法之秘,尽泄于人,不复受墨本之蔽,昔人穷毕生之力于隶书而无所获者,至是则洞如观火。”这说明只有看简牍上的真迹,才能找到古人的笔法之秘。当时罗振玉老人看到的还只是照片,距原件清晰度相差甚远。如今,我们既拥有数万件写经原件,又有高超的科技手段用以研究传播,生逢盛世,敦煌书法的研究才刚刚开始。这次会议,也只是抛砖引玉,下面还有大文章可做。通过写经书法、简牍书法,对书法笔法的深入具体的研究,对书法发展史脉络的资料充盈,对推动当代的书法书写创作,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前几年,我参加了楚默先生950万字《楚默文集》(二十卷)的发布仪式,深深地为他献身书法事业的精神感动。古稀之年的他依然是笔耕不辍,这次他又领衔组织专家团队,撰写这套《敦煌书法史》丛书,其中有无锡市博物院副院长盛诗澜,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孙国华,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袁灿兴,他们以其丰富的史料,精辟的分析,填补了书法史研究的空白,将是我们深入研究书法的琼浆甘露。
去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敦煌莫高窟时指出:研究和弘扬敦煌文化,既要深入挖掘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更要揭示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和文化自信。文化自信首先要从我们的文字自信、书法自信开始。希望各位专家藉此研讨会契机,重视原迹的史料和研究价值,本着溯本求源、实事求是的精神,广开思路,畅所欲言,为江苏开展敦煌书法艺术研究积极建言献策。同时也希望“一带一路”沿线各书法艺术团体和研究机构能够坚定地担当文化使命,继续深化交流合作,为推动中国书法艺术的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我们书法界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