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1版:时评

文章导航

新兴海派的学术面向

  海上青年艺术家群体本就是这座崇尚思想自由、兼容多种文化的城市知识分子,他们既沉湎于各自独立的自我而富有品质的生活方式,也以特有的方式表达着他们作为城市公共知识分子对当下社会本能的人文关怀与精神观照。

  在当下中国美术界以南齐谢赫“迹有巧拙,艺无古今”的思想来拯救当代艺术用新媒体对传统架上艺术的消解时,以70后和80后为主体的新兴海上美术群体,正用他们独特的艺术理念来兼容架上艺术与新媒体艺术的这种分离。

  相比于内陆文化中心区那种视架上艺术为正统性的学术意识,新兴海上美术群体的创作往往很少进入这种主流艺术视野。这种“不入流”,一方面显现了他们不固步自封的“新兴”学术思考,另一方面则显现了他们对当下后现代城市生活精神生存的自我崇尚。在这里,青年一代美术家以面向海外的开阔视野,自然融入当代艺术新媒体的时尚追逐,但也不像内陆文化腹地的某些前卫艺术家那样,似乎不如此便不能显现其“当代”或“变革”的姿态。这便决定了他们在很多时候,仍然以架上艺术作为他们文化生存的身体与器官,但他们也绝少视造型艺术为原有的不可变更的艺术。譬如,这些青年中国画家鲜以笔墨为这个画种的命脉,甚至对笔墨加造型的水墨人物画模式也不以为然,更少看到对正在全国风靡的工笔画热潮的追捧。他们试图在中国画固有的笔墨体系里加上当代艺术图像的那些时鲜的消费性视觉元素,让传统笔墨去适应对都市人文形象与精神心理的表现和揭示。

  油画在上海这座城市的筑基,无疑是悠久而深厚的。论学术根脉,比中国哪座城市都要来得正宗与深入。但海上相对于中心的京城,总有被正统边缘化的文化心理,这反倒增添了海上学术思想与艺术探索的自由、轻松和兼容。相对于中国其他城市艺术家的以画学功底为尊,这座城市宁可崇尚艺术的灵巧、机趣与慧颖。因而,在这些青年油画家的笔下,人们看到的是他们对观念表达的从容、对绘画味道的迷恋、对抽象形式的了然以及对虚幻图像的嫁接。用思想绘画,用聪颖巧取,也便形成了他们画出的观念、才思、灵巧和味道。这里面渗透的,似乎是从刘海粟、林风眠、吴大羽等那一代人就开始的在与世界艺术对称性偕行的某种东方性的情智与哲诗,是世界当代语境下的东方个性的彰显。

  现代化的国际大都会给予他们的心理映像,或许也让他们的艺术真正成为中国视觉消费文化的表征。摄影、版画、玻璃和雕塑都因表达这种视觉文化的消费性及精神生存而使之共同处在一种边界的融通状态,不能完全将它们归于新媒体艺术,但也不乏这些艺术家在使用原有的图像与材料的过程中而主动采取的跨界策略。或许,他们也不是为了跨界而进行原有艺术的相互交融,而是为了艺术在完成叙事之后如何跨越到更幽深也更艰涩的哲学观念探索。他们的艺术形态不免架上艺术的精致与高贵,却也在图像、媒材与物品之中借彼而言它,从中显现艺术家对喻体择取的巧妙、对隐喻延伸的机智、对符号象征的深刻与对哲思阐发的幽默。

  试图将架上艺术与新媒体艺术相兼容的新兴海上青年艺术家群体,虽没有明确的艺术理念,也没有整体的艺术风貌,却以他们各自相对独立的思考与探求呈现了当下海上青年美术前行的某些趋同特质。应当说,他们本就是这座崇尚思想自由、兼容多种文化的城市知识分子,他们既沉湎于各自独立的自我而富有品质的生活方式,也以特有的方式表达着他们作为城市公共知识分子对当下社会本能的人文关怀与精神观照,他们的创作实际上正是此种生活状态与精神心理的真实揭示,颇有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巴黎画派那样的追求自我而内向的精神表达。这或许也正是他们往往淡出主流之外而又能够学术自立的艺术生存缘由。

  日前举办的“新兴海派——上海美术学院青年教师年展”上,参展的22位青年教师分别来自国画系、油画系、版画系、雕塑系和摄影、玻璃专业,他们的年龄与资历正支撑着学院各系科的整体学术建设,他们在教学与科研的同时开展的这些颇具探索性的创作实践,既体现了创研对教学的积极促进作用,也显示了他们以学术思考的真诚态度不断打开的创作视野。展览中的一些作品,保留了创作过程的片断或章节,虽未必完整与缜密,却也显现了他们对艺术的不断探寻、永不满足的艰辛履程。作为上海美术教育的重镇,上海美术学院再次获得新的发展机遇,而崭获新生的学术立足,则无疑来自学院这支青年师资梯队。他们的艺术探寻与学术姿态,也显然是海上美术的未来。海派无派,兼容并蓄,这就是他们新兴的标志。我们寄希望于他们以一种新的视角来观照和书写这个复兴的时代。


美术报 时评 00011 新兴海派的学术面向 2020-10-31 美术报2020-10-3100009;21579991 2 2020年10月31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