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小品画艺术欣赏(二十六)
宋代铁线描人物小品画
■学术主持/撰文:刘建轩
铁线描是中国人物画勾勒法中成熟最早运用广泛的一大类,其形匀细圆转、遒劲绵长,用笔讲求中锋,提按上变化不大。如十八描中的游丝描、曹衣描、行云流水描、琴弦描都可算作此类。魏晋至隋唐时期,铁线描是人物画中最为主要的勾勒法,魏晋时期的顾恺之、曹不兴、陆探微、张僧繇,唐代的阎立本、张萱、周昉等大家使用的都是此画法。宋代人物画继承了晋唐以来的法度,许多的名品佳构中也都能看到铁线描的精妙运用。本期宋代人物小品画赏析,便选取了三幅铁线描勾勒法的代表作以飨读者。
(一)
《槐荫消夏图》,绢本,25×28.4cm,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本画无款,旧题王齐翰所作。王齐翰,金陵(今江苏南京)人,为五代南唐时翰林院待诏,工道释人物,所画山水气格古雅无一点世俗之气。其传世作品《堪书图》与《槐荫消夏图》风格大异其趣,故推断此画应为北宋画院中人所作。画中绘一文士袒胸赤足卧于榻上乘凉消暑,他双眼微闭悠然自得,榻侧立有一扇雪景屏风,榻旁则放着一张条案,条案上有文玩书画,稍远处是一棵枝叶茂密的槐树。此图所画可谓细致入微,不仅如此画中许多细节都能体现出作者的构思之巧妙,例如榻边散放的鞋,一高一低,由此可以看出此文士不修边幅,放达的秉性。其人物的画法亦为宋人小品画中高古游丝描的代表之作。
(二)
《初平牧羊图》,绢本,23.5×24.6cm,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本画无款,所画内容为黄初平松下牧羊得仙人点化的情景。黄初平即“黄大仙”,他是东晋时期道教著名的神仙。黄初平本是赤松山下一个放羊的牧童,后得仙人点化在山中修炼成仙,号“赤松子”。画中身着破衣于赤松之下席地而坐的童子正是黄初平,对面有一白衣仙人袖手而立似乎正在静静地观察其举动。通篇画满,全以线条勾勒而出,几乎没有虚处,而画面的层次变化是通过景物间有序的线条排列,以及颜色的深浅对比来达到的。以倾斜的坡岸为第一层次,山崖松泉为第二层次,远岸浮云为第三层次,再通过河水将三个层次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画面。此图画法高古,人物衣褶以“游丝描”为之,用笔流畅而有力与顾恺之《洛神赋图》颇为相似。山石全以勾勒而成,无皴擦,凹凸阴阳以墨染出,再以石青、石绿染画石面用来表现草地青苔,这种画法是唐代较为常用的方法,在皴法完备的宋代已不太使用了。正因如此,本画才使人感到有一种古雅之气。
(三)
《杂剧“打花鼓”图》,绢本,24×24.3cm,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本画无款,与《杂剧“眼药酸”图》为流传至今的宋人小品画中所仅见的两幅以杂剧为题材的作品。据宋代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中记载:“杂剧中……副浄色发乔,副末色打浑,又或添一人装孤。”本画中两位杂剧女演员互致叉手礼,其中头戴牡丹,身着白衣,腰后插着一把写有“末色”二字蒲扇的是此剧里的“副末”角色;着红衣,男装扮相的是“副净”角色。此画较之《杂剧“眼药酸”图》画法更为精湛,勾勒以铁线描为之,线条勾勒匀净有力,衣着设色典雅明丽,完全不亚于当时的宫廷画院中人的水准。因此,本画不仅是研究宋代戏剧文化的珍贵史料,也是一幅难得的宋代绘画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