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平帖》与苏轼早期书风
■张家伟(西南大学中国书法研究所《苏轼书法全集》编撰组成员)
《治平帖》为苏轼书与蜀中乡僧的信件,内容为请求乡僧代为照管苏家坟茔之事。《治平帖》墨迹本现藏故宫博物院,卷首绘有东坡先生画像,画像后为释东皋妙声(字九皋)所撰书《东坡先生像赞》,后尚有赵孟頫、文徵明、王穉登三跋。赵孟頫将《治平帖》判为苏轼早年作品,文徵明详考其后,定《治平帖》为熙宁在京时所书。《治平帖》具体书写时间尚有争议,但为早期作品无疑。关于苏轼书法取法与风格的论述,古往今来众说纷纭,且各执己见。赵孟頫以“风流韵胜”评价此作,大抵认为东坡早年书风多近于钟王。文徵明的品评本于山谷,王穉登的论说则为目鉴。
苏轼门生李之仪言:“东坡从少至老所作字,聚而观之,几不出于一人之手。”李之仪的眼中,苏轼的书风是极为丰富的,且不同时期变化极大。黄庭坚从时间线上对苏轼书法风格作了大致的分期论述。
黄庭坚认为苏轼在黄州时期的书风相较之前有较为明显的变化:“东坡书,彭城以前尤可伪。至黄州后,掣笔极有力,可望而知真赝也。”彭城即徐州,苏轼熙宁十年知徐州,至元丰三年乃到黄州。苏轼从彭城至黄州其间尚有数年时间,而这一时间正好是苏轼书法中“偃笔”的初现阶段。黄庭坚认为苏轼书法面貌如此丰富的原因是其取法的广泛性。其书论中提到的苏轼取法的对象就有十余人之多。同时黄氏还认为苏轼善集诸家之长,如其跋《寒食帖》时言:“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这与苏轼的自我评价相同:“若予书者,乃似鲁公而不废前人者也。”所以在后人眼里,苏轼既善学古亦善创新。
黄庭坚以“姿媚”和“笔圆”来评价苏轼早年书风。前者是对苏轼早期书法整体面貌的品评,后者是对其早期书法点画与用笔特征的概述。他认为苏轼早期书风的形成,主要是取法《兰亭》与徐浩之故:“东坡道人少日学《兰亭》,故其书姿媚似徐季海。”黄庭坚说苏轼学《兰亭》,却又强调“姿媚”似徐季海,似乎颇难理解。此句论述实际是对苏轼整个早期书风的评价。以至黄州为界,苏轼44岁前的书法都可以视为早期,这个时间范围无疑是非常宽泛的。而纵观现存近四十件可确为苏轼早期书迹的作品,可以发现其早期书法面貌非常丰富。
苏轼现存墨迹中可确为早期书写的作品只有三件,分别为治平二年所书的《宝月帖》、熙宁年间所书的《治平帖》及元丰二年所书的《北游帖》。苏轼现存最早的书迹是刻于《西楼苏帖》中的《奉喧帖》与《眉阳奉侯帖》。这两件作品虽为行书,但却尚未脱离楷书的束缚。而书于五年之后的《宝月帖》,整体书风则较为统一,除个别转折处略显僵硬外,整体用笔娴熟流畅。苏轼这一时期的进步,应是得益于蔡襄的指点。苏轼与蔡襄的交集从嘉祐六年始,至治平间蔡襄去世为止。蔡襄对苏轼书法的影响是极大的。苏轼与其师欧阳修均推蔡襄书法为有宋第一。苏轼毫不掩饰地说明自己取法过蔡襄:“仆书尽意作之似蔡君谟”。《宝月帖》外在面貌虽不似蔡襄,但风格同于蔡之妍媚,同时其圆转的用笔及上下间的牵丝引带极似蔡襄用笔。蔡襄书法受宋绶影响较大,而宋绶多取法于徐浩,且宋绶还是其时“朝体”书风的代表。所以苏轼早期前阶段书法作品带有的徐浩面貌是源自时人的影响。苏轼学徐浩大概是开始于倅杭时,且时间应不长。所以苏轼学《兰亭》当在取法徐浩之前。山谷言苏轼少日学《兰亭》,而姿媚似徐浩,原由就在此。
《治平帖》与《宝月帖》相较,点画更显沉着,用笔更为娴熟,不见任何僵硬之处。苏轼对钟王是极为推崇的,其早年最主要的取法对象即是钟王。《治平帖》的用笔特征更近于王书。《西楼苏帖》中所刻的《净因院画记》为苏轼熙宁三年时所书,此作书风亦极似王书。《净因院画记》中很多字都是对王羲之书法亦步亦趋的模仿。相较而言《治平帖》书风在学王的基础上,更加以变化,整体书风更趋统一。《治平帖》无疑是苏轼早期书法中集古出新的代表作之一。
苏轼书法最为人熟知的两个特征为肥扁和左秀右枯。前者多被认为是偃笔的用笔方式所成,后者则是被认为是苏轼执笔近下的执笔特征造成。《治平帖》结字整体较扁,但点画并不肥,左秀右枯的特征已有现显。苏轼于元丰二年所书的《北游帖》相较于《治平帖》,方折用笔明显略多,且出现了“偃笔”的特征。《北游帖》中有“偃笔”特征的字并不多,所以《北游帖》相对于《治平帖》,看上去用笔轻重变化更为明显。《北游帖》可视为苏轼早期第二次变法的尝试。将《治平帖》与黄州时期所书的《一夜帖》对比来看,《一夜帖》中“偃笔”和“方折”的特征更为明显。且《一夜帖》相较于《北游帖》面貌更为统一。若将《治平帖》与《寒食帖》相较,则二者面貌差距更远。《治平帖》为信札作品,《寒食帖》为诗文作品。二者在书写时对章法布局的考虑就明显不同,《寒食帖》整体轻重大小疏密的变化都十分明显,《治平帖》虽也有轻重与大小的变化,但整体面貌平稳,点画姿态也以平正为主。《治平帖》与晚年所书的《渡海帖》相较,后者左秀右枯的特征明显,笔力雄健,点画扁厚。相较而言,《治平帖》则完全展现出黄庭坚所评的“笔圆”与“姿媚”的特征。从《治平帖》到《北游帖》到《一夜帖》再到《渡海帖》,能大致看到苏轼书法的渐变过程。苏轼对于“偃笔”的选择是主动的,从元丰初期开始直至晚年都是对这种书风的不断强化和完善。其各阶段的书风都是在前一时期的基础上渐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