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聚焦

点亮唐诗之路
打卡诗画浙江

  鸣棹下东阳,回舟入剡乡。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唐代诗人崔颢的一首《舟行入剡》,描绘青山绿水的生态之美,如是的唐诗还有很多。

  “唐诗之路”的概念于1993年由中国唐代文学学会正式定名,迄今考证出唐代400多名诗人,在这条道路上留下了《全唐诗》有载的1500余首诗歌。在这条道路上行旅吟咏的,既有贺知章、皎然、寒山子、罗隐等唐代本地诗人,也有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孟浩然、韩愈、刘禹锡等来此游历寓居的诗人。诗人之游,有年少壮游、有中年贬谪、有告老回乡,有出仕、有隐居,有游山、有问水,有思古、有访道,在一条山河人生的驿路上出入行止、唱和不息。

  01|唱和应答,与时空对话

  “唐诗之路”,不仅是地理上的山水之路、诗性心灵的漫游和栖息之路,也是贯通古今的文化历史传承之路、生生不息的生态文明之路,更是从古至今无数代人成长的道路。

  2月26日,带领观众探寻这条路的“青山行不尽——唐诗之路艺术展”在浙江展览馆正式拉下帷幕。

  短短两个月内,因疫情而观展人数限额的情况下,33000余人次到现场参观展览,20多家单位组团前去参观;展览线上线下联动,打破时空的阻碍,75000余人次现场线上收听了唐诗之路大讲堂,14670余人次观看开幕式,浙江省数十万听众通过电波收听了展览导览直播。而此次展览的相关内容在43个国家进行传播,外国网友通过网络平台有上万的互动留言。据保守统计,在农历新年前,通过互联网传播,整个展览的有效阅读量、点击量达到了400万人次。

  在艺术圈和艺术爱好者眼里,展览已经成为必打卡之地。这个空间里,不同年龄和身份的艺术家们,摒弃常规系别、师生、流派、性别等固有身份归属,在主创团队有意破圈的展陈安排下,带领观众与古人展开梦境般跨越时空的“唱和应答”,重启酬唱与共情的感通创作。

  浙江省委书记袁家军观展后说,“浙东唐诗之路”是诗画浙江大花园和大运河文化带的标志性工程,也是文化浙江建设的一张“金名片”;是一条山水景观相映的“诗歌走廊”,更是一条融合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人文之路。他要求省有关部门和地方要立足记录新时代、展现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精心挖掘历史文化内涵,精心提炼文化符号,精心设计文化载体,高水平创建可看、可听、可体验的“浙东唐诗之路”,高质量打造一条串联秀美风光、让人魂牵梦绕、展示文化自信的新时代诗画之路。

  “中国美院的师生们重返浙东唐诗之路,并不仅仅是寻幽吊古,在这条唐诗之路上,他们见证了无数当代人的风采,从活泼泼的现实生活中领略到一个新时代的风貌。他们从当下现实回望唐诗之境,在百姓日常中找寻到真实与激情。下一步,中国美院将以文教商旅四维互动的格局,寓诗教于文旅,在浙东唐诗之路上打造体验中国诗歌艺术、传承唐诗历史文化的星罗棋布的游学现场,以诗路文旅助推地方民俗、物产的迭代升级,推动地方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如是说道。

  作为主办方之一,浙江省文史馆专职副馆长姜玉峰表示,此次展览是浙江文史人、艺术家的一次大合唱;是文史和艺术作为一种力量,通过文化赋能,让文史走进百姓百家,推动地方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是以文兴旅、以旅弘文,文化自信的浙江实践。

  浙江省委宣传部原常务副部长胡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系列活动产生了非常大的社会影响,不仅是社会效益、艺术效益,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也将实现经济效益的转化。他说,浙江文史馆馆员老先生们联动中国美院的近千名师们的浙东唐诗之路采风活动,让年轻的艺术家们走进生活、走进自然、走进现实,调研、拍摄,真实客观地再现社会现实,这将为他们的成长留下深刻的印象;展览将浙江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当下老百姓的文化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表现形式既传统又时尚,具有创意,而“诗路文化带”通过艺术等多种方式来宣传、推荐,让大家更关注“诗路文化带”,更愿意参与到“诗路文化带”建设之中,共享诗路文化带建设、发展的丰硕成果,助力文化小康的实现,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 (下转第3版)


美术报 聚焦 00002 点亮唐诗之路
打卡诗画浙江
2021-02-27 22162609 2 2021年02月27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