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评
■本报记者 唐永明
关于抄袭,在美术界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事了,本报也曾经接到读者许多投诉举报抄袭的爆料。另外稍微影响大一些的比如,2018年,西安美术学院青年教师樊某获德国红点奖至尊奖作品《露天影院国家博物馆〈海报系列〉》涉嫌抄袭一事,随后该院学术委员会认定樊某抄袭,做出了取消樊某副教授任职资格,撤销并收回奖励、奖金,辞退解聘的处理。还有曾经闹得沸沸扬扬的“叶永青抄袭事件”,四川美院的前教授,中国现代艺术界的领军“老炮”之一——叶永青作品抄袭比利时一位名叫克里斯蒂安·西尔的作品,网友反响强烈,最后因为当事人没有回应而不了了之。就此事件,有人就提出了“抄袭”“临摹”和“借鉴”的区别。有网友的评论一语中的:抄袭=占为己有;临摹=甘为徒弟;借鉴=学了一点,但大部分还是自己的东西。
这次居然是一省美协主席这样的身份在抄袭,而且手段这么低劣,毫无技术含量,则令人大跌眼镜。本应该带领青海省的广大美术家一起努力为建设文化起表率作用的人,却走上了歪门邪道,成了反面典型,其本人出丑不说,还严重影响了一个机构的声誉和在全国美术家心中的地位。问题的严重性就很大了,事件的发酵也呈几何级扩散。
广大美术圈关心的并不是这几个概念的区别问题,更何况当事人也已经承认了自己的行为,大家更关心的是其首创了“复印”式的抄袭方式,明目张胆而肆意妄为。我们都知道鉴定一篇论文是否抄袭有个标准,也就是本科要求重复率要30%以内,硕士要求重复率在15%以内,博士要求更高,超过这个标准都算抄袭,看王筱丽的画,重复率几乎达到了95%以上,剩下的5%也并非没抄,而是没有抄像而已。
据网上公布的简历,王筱丽为1975年生,网友比较关心的问题首先是这么年轻的人能当上一省的美协主席、中国美协理事,是怎么做到的?稍有些“智商”的人,在心怀鬼胎地抄袭时,会通过某些技术手段遮遮掩掩,比如形式抄袭、笔墨抄袭、构图抄袭、剪贴抄袭、理念抄袭、移花接木等等,但王筱丽显然连这样的“智商”都不具备,或者不需要。
堂堂一省的美协主席,其作品在市场上价格不可能很低。据其自己透露是因为虚荣和不小心流进了画廊进入了市场,这个不小心无论如何也解释不通,这么多画,难道是一次次地分批失窃了而进入了市场?这是除了文联、美协之外,需要纪检部门关心介入的事。
艺术成就是一个人多年探索历练的结果,面壁十年、寒窗苦读,或临池不辍、废纸三千,没有一个人是随随便便就能成功的,对于别人的那些获得大众认可的艺术成就,我们可以学习借鉴,但绝不能照搬照抄走捷径,直接窃取别人的成就为己所用,谋取名利。任何行业都不应该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