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5版:书法

“科举考试”、“投稿指南”及其他

■张瑞田

  书法进入竞技时代,有了追逐名利的可能性,自然让当代书法家煞费心思,有了出人头地的梦想。“参加科举考试去”,许多书法家对所谓全国性书法展览的认识就是这样的。科举考试是封建王朝选拔人才的国策与办法,行之有效。为数不菲的莘莘学子通过科举考试,得到朝廷与皇帝的注意,甚至一步登天,成为朝廷的重要管理人才。科举考试是封建时代中青年谋取功名的不二法门,也是中国人万千家庭的重要心结,它决定了中国人的价值选择。

  不管文学艺术作品对科举考试的冷嘲热讽持续了多久,应该说,这种选拔人才的方式,是一种值得思考与回眸的文明,也是中国历史明亮的一页。

  参加书法展览与科举考试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不过,细细想来,还是有相通之处。第一,及第与入选,都是权威机构对应试者和投稿者的肯定。第二,对应试者和投稿者的肯定是物质性的,前者将委以重任,后者能够一夜成名,获得奖金,并有可能改变命运。据说,全国性书法展览的获奖者,会被市场青睐,润例自然纷至沓来。于是乎,当代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面对书法展览的感觉,与当年科举考试的考生面对考场的感觉如出一辙。

  物质诱惑任何人都难以回避。因此,当年的考生穷尽毕生的精力求取科举的功名,一年又一年,他们不怕牺牲,排除万难,一些人心愿达成,更多的人名落孙山。哲学的归纳是明确的,社会上的优良资源是稀缺资源,权力与财富,由少数人所有,因此,天南地北的考生,祖国各地的投稿者,如愿以偿者不占多数。旧时代读书人出人头地唯有中举,及下便是人生的低谷,因此,为了光宗耀祖,许多考生铤而走险,要么买通考官,要么抄袭,要么替考,花样翻新的弄虚作假,已经被文学家描写得淋漓尽致。

  同样的道理,书法展览的投稿者,抱着科举考生的心态,希望在一次重要展览中“一举及第”。为了达到预期的目的,先是临阵磨刀,然后取悦评委,尽快实现当一名书法家的伟大梦想。前途是明亮的,道路是坎坷的,当自己的努力化为泡影,一次次的希望成为绝望,就有了考生抄袭一样的邪恶想法,向评委发去投名状,甚至进行权力寻租;要么研究评选套路,投其所好;甚至找创作能力强的书法家代笔,混淆黑白,达到入展、获奖的目的,以此博取名利。

  都是利益惹的祸。当展览成为书法家成名的舞台,当评委的取舍成为当代书法作品优劣的标准,书法家对舞台与评委的特殊好感应运而生。不是没有能力和机会入选和获奖吗,不怕,先拜码头,向有可能当评委的书法家靠近,讨要入选秘笈;请人代笔,先说好了,写一幅可以入选、有可能获奖的作品需要付出多少钱,一旦入选、获奖,代笔者必须沉默。双方的交易是货币化的,需要彼此的心照不宣。

  从“科举考试”,我想到“投稿指南”。作家与书法家有着共同的生态环境,书法家依靠入选、获奖达到预期目的,作家靠投稿、发表,成名成家。记得自己初学写作时,看到过“投稿指南”一类的小册子,其中有当代文学报刊名录,有投稿地址,有各个刊物选稿标准的介绍,同时兜售投稿的技巧和方法,如,怎么给编辑写信,稿件誊写清楚的好处,如有实力可以附上一份礼物,等等。“投稿指南”一类的小册子颇受文学青年喜欢,很多人会买的,他们希望“投稿指南”给自己带来好运气。不管是科举考试般的书法竞技,还是文学青年的一试身手,想一点办法,让梦想早一点实现,无可厚非。功利社会,每个人都有功利心,走捷径,弯道超车,也是减少成本的举措。中国人那么聪明,在追逐名利的过程中,常常灵光乍现。

  对这种现象进行深思,我们的心头会有暗影掠过。这一切举动,其实是社会道德沦丧的表现之一。首先,这是对艺术审美意义的挑战。把艺术创作降低为谋取功利的手段,甚至用其他人的书法,冒充自己的作品,是欺世行为,是另外一种形式的犯罪。第二,投机所好,窥视行情,不会创作出有文化高度的艺术作品。评委和代笔者向金钱弯腰,是人格的堕落,他们与寻租者搭建的“利益共同体”,是对法制社会平等、公正准则的蔑视。任何评选,不能失去平等和公正,参与者必须以自己的实际能力等待裁决,而不是通过不能告人的手段抵达胜利的终点。第三,对弄虚作假者的惩罚力度不够。严格的法律和法规,在一定程度可以遏制犯罪。对评选过程中的暗箱操作,不能放纵不管,更不能听之任之。对此需要严格的纠察力度和惩罚,让这些人付出代价,甚至承担法律责任。


美术报 书法 00015 “科举考试”、“投稿指南”及其他 2021-04-10 22353035 2 2021年04月10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