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十发:践诺“精艺报国”的艺术人生
■徐隽(上海)
4月9日是程十发先生一百岁诞辰,他一生秉持“精艺报国”的艺术精神,为新中国美术发展及海派艺术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不仅是一位风采卓然的艺术大师,也是一位崇高品格的共产党员,他亲手书写的“精艺报国”也正是自身艺术人生的真实写照。在这个特殊的日子,谨以此文纪念这位与中国共产党同龄的海派艺术巨擘。
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海派艺术巨擘程十发先生也出生于这一年。其艺术创造是在新中国社会主义蓬勃建设的时代风潮下成长成熟起来,他的作品中始终熠动着新社会新时代的朝气蓬勃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情憧憬,作为一名与党同龄的共产党员,他曾说:“感谢党和政府及社会上对我的关怀培养,我有生之年一定对社会多作贡献。”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程十发以自己的艺术生涯书写着中国书画艺术家的“精艺报国”的崇高品格。
在“精艺报国:纪念程十发百年诞辰艺术展”中,可以看到这样一份文献——程十发手写的入党誓词。2005年7月,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他重新抄录下一份入党誓词,当时已经84岁高龄,尽管从字迹来看微有颤抖,但每个字的一笔一划都书写得极为认真,浓重的墨迹透露着书写者专注的神情,这是一份庄严的承诺,也是一笔深重的责任。
1994年,在新中国成立四十五周年国庆前夕,时为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记者的王琪森来到了位于吴兴路的程十发寓所,这次拜访的目的是与他做国庆专题采访。当王琪森架好话筒,程十发以一口松江口音的普通话,讲述起他在新的时代环境中步步成长的历程,“在四十五年前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我只有而立之年,现在我也已经七十岁的老翁了。在四十五年以前国家贫困,我这个美术专门学校的学生毕业以后总是找不到一个职业。自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进了国家的出版社才有工作和学习的。”程十发讲到自己在新中国成立前后个人命运的巨大转折时,朴素平实。随后,他还写下了一份发言手稿,王琪森至今珍藏着这份承载着程十发理想信念与时代认知的手稿。
一位艺术家的创作生涯与时代潮流、社会变迁无法分割,程十发亦如是。1949年,上海解放后,其艺术生涯也随之发生转变。对于这段经历,他曾回忆说:“自全国解放后,开始接触到党的文艺政策,感到普及工作很重要,于是尝试画连环画。当时也曾到农村参加土改,在斗争中思想也有所体会,创作了一幅《反黑田》的年画。拿到上海,受到同志们的鼓励。以后我就开始搞连环画工作。”在当时,这类作品是不多的,这幅作品将土改运动的场面如实反映了出来。当他将此画投稿给出版社时,很快被采用了。这使他受到很大鼓舞,由此开启了连环画创作之路。从美专学习时的山水画创作,到新中国成立后的连环画创作,再到融通东西创作形式的中国画创作,其在绘画创作中不断尝试在传统与西洋之间寻求调和,兼收并蓄、融通东西,将新中国方兴未艾的社会建设与人民勤恳工作生活的历史图景纳入到了自己的艺术创作当中,开辟出一幅新时代风潮中的海派绘画新面貌。
1956年5月,程十发绘制了一幅现实题材人物画《歌唱祖国的春天》,经过数年的连环画创作锤炼,他在用传统笔墨表现现实题材的中国画创作上已经崭露头角,这幅作品以写意与工笔相结合的笔法,呈现出一组工农兵大家庭的群像,各行各业的人们正围坐在一位老妈妈的身边,听她放声歌唱,歌唱祖国,歌唱春天,歌唱一个翻天覆地的新世界。在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文化氛围中,其艺术生涯也迎来了生机勃勃的春天。1957年,《歌唱祖国的春天》获得全国第一届青年美展一等奖,也是在这一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1996年,75岁的程十发将自己花毕生心血收藏的古代书画作品捐赠给国家。收藏是一个漫长而坎坷的历程,他收藏的古代书画是他几十年的精力心血所聚,为了收藏这些书画,耗费了连年来辛勤创作所得的稿酬,同时不时贴进自己许多作品与人交换,还得省吃俭用、节衣缩食。他有一方“供养白阳、青藤、老莲、新罗、清湘、吉金、八大、两峰之屋”的收藏印,表达了他对前辈名家作品的珍重与尊崇。但是,他又常说自己不是一个收藏家,收集古代书画作品是为了学习、研究国画艺术,这些作品是他的“老师”,因此不是作为文物珍藏秘不示人,而是要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正是执持着这样一个质朴的心愿,他将毕生收集的古代书画作品捐赠给国家,以便让更多的人利用这批“参考资料”,更好地发挥它们的作用。他在致上海市文化局的信中写道:“因我年纪渐渐老了,我几十年为了研究国画艺术,逐年收集了一批中国古代绘画书法,现在我想交给上海市文化局,并转上海中国画院收藏,供同志们参考、研究。”变一家收藏为国家收藏,拳拳爱国之心溢于言表。
2004年7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成立83周年之际,程十发先生挥毫写下了“精艺报国”四个大字。“精艺报国”不仅是这位艺术家的终生践诺,也是一名共产党员的最佳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