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24版:赏析

文章导航

伦勃朗的凝视

  画中,一位头戴贝雷帽、身着立领衣的老人正静静地凝视着我们。一束暖黄的光线照在他的脸上,照出了他的皱纹,照出了他的眼神,也照出了他的一生。他就是伦勃朗。

  伦勃朗于1606年生在荷兰共和国时期的莱顿。17世纪的荷兰正处于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宗教改革和尼德兰战争使荷兰成为独立的商业国家,科学、经济、艺术都达到了顶峰。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当时的荷兰大师辈出,伦勃朗就是其中最富有才华的一位。

  年仅17岁的伦勃朗就明确了自己的人生方向,他放弃了莱顿大学的学业,转而去阿姆斯特丹向历史画家彼得·拉斯特曼学画。伦勃朗年少成名,无论是油画、素描、蚀刻画,还是肖像画、宗教画、历史画,他都得心应手,订单也供不应求。但伦勃朗晚年却遭遇不幸,作品不被市场认可,房产与收藏被迫拍卖,妻儿又纷纷离开人世。伦勃朗传奇的一生都被他自己记录了下来。

  伦勃朗一生画了大约90幅自画像,大概是他所有作品数量的十分之一,但每一张自画像都能让人耳目一新。在这张《贝雷帽和立领衣自画像》中,伦勃朗采用了三角形构图,使得人物像一座灯塔一样稳稳地伫立着,平静而安详。在大面积深沉的棕褐色中,围巾的红色、手部的橘色、脸部的肉色如同三个渐次奏响的音符,带动了整个画面的气氛。

  强烈的光影效果是伦勃朗最广为人知的特点。在他的画中,光线总是集中地打在某处,产生一种类似舞台中的戏剧性效果。他善于把明暗对比集中起来,以减少明暗对比的数量,使得明暗对比的力度得到加强。当我们眯起眼睛看这幅自画像时,似乎只有那张脸在黑暗中闪闪发光。

  伦勃朗是运用颜料特性的大师。在这张画中,不同材料的质感被表现得淋漓尽致:粗糙的脸、松软的头发、厚实的衣服、光滑的贝雷帽。除了通过颜色、明暗、阴影、反光、高光等来描绘材料质感,伦勃朗还试图用颜料的肌理去模拟材料的肌理。当我们把镜头拉近,会发现脸部的颜料层层堆叠,一丝一缕的笔痕分毫毕现;贝雷帽上的颜料润泽绵密,色块与色块之间衔接得柔美婉转;背景的颜料稀薄得透出棕色底子,透气而又微妙。颜料的肌理对比加强了油画的质感美,而厚薄对比又拉开了画面前后的空间。

  在笔触的运用上,伦勃朗挥洒自如,粗犷大气。脸上的用笔缜密错综而环环相扣,准确地表达出脸部的结构与转折;鬓角处用笔杆勾出几根闪着银光的发丝,精彩至极;红色围巾上几笔潇洒快速的涂抹,展现出他的老辣与才思。

  伦勃朗充分运用色彩的纯灰、光线的明暗、颜料的厚薄、笔法的松紧等手法,不但将画面的张力拉到极致,更是为了让我们把注意力都放在他那张苍老的脸上,那双充满故事的眼睛上。这张脸起伏不平,松弛下垂,额头与眼睛的四周满是皱纹,甚至还有些许红斑,嘴角收去了笑容,眉头紧锁。这双眼睛直勾勾地盯着你,仿佛在审视这个世界,眼神中透露着坚毅,也有无奈,还夹着一丝悲凉的光。

  这张自画像作于伦勃朗53岁那年,当时的他已处在人生的低谷,从曾经声名显赫的大画家,沦落为美术品处理公司中的雇员。穷困与孤独的阴云笼罩着他,他不想向命运低头,但更不想背叛艺术。他主动忽视了当时正在兴起的古典主义风潮,与那种细腻精致的画风背道而驰,为自己贴上了粗犷豪放的标签。虽然在当时不受市场和批评家的欢迎,但历史证明伦勃朗是伟大的。


美术报 赏析 00024 伦勃朗的凝视 2021-05-15 22512200 2 2021年05月15日 星期六